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先进机器设备和引进或研发无形资产等资本投资,对劳动市场的就业结构和劳动报酬份额比例均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企业技术的提升导致技能劳动者工资相对较高,资本与技能替代关系也会改变,非技能劳动者较容易被先进设备的资本所替代,这也是出现在江浙地区的“技工荒”和“民工荒”的原因之一。物化于先进设备的技术进步是否能通过资本融入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技能劳动是否能适应新技术环境,“如鱼得水”并提高生产效率,这需要估计制造业的资本、非技能劳动与技能劳动三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探寻其特征和分析其效应,以便于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供给侧结构改革。2011年,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2015年,我国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其共同特征是倡导制造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倡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方案,旨在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促进产业结构变革,主要是从资本、劳动和技术创新等供给要素展开实施,这些政策引起了专家和学者对技术、技能劳动以及与资本关系的讨论和广泛关注。德国“工业4.0”战略主要是以劳动者技能为核心,推进精益生产方式的升级,旨在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提高其智能化水平,劳动者将脱离基本生产制造环节,主要进行研发设计和更新保养,并强调了机器设备以及技术等投资与技能劳动之间是互补关系。而美国倡导的制造业战略强调是资本与劳动之间是替代关系。我国当前制造业的资本、非技能劳动与技能劳动等要素间关系如何?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路径如何设计?是本文关注的话题。此外,产业结构调整、要素收入分配份额高低、要素流动方向以及技术进步偏向性等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也均与要素替代弹性大小密切相关。基于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估计中国制造业的各类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探索其特征和分析其效应以及其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关系,主要的思考和创新如下:一是,从企业的财务报告中获得可以用于统计分析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挖掘数据中与要素替代弹性相关的规律;二是,首次基于微观相关数据,按照员工的工作性质和岗位,将劳动划分为非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将生产人员、销售人员和工勤人员等划分为非技能劳动;而将研发人员、技术工人以及管理者等划分为技能劳动;三是,估计资本、非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等三种要素两两之间的各类替代弹性,并系统分析替代弹性的特征,检验资本技能互补假说和与其特征相关的三个猜想;四是,在考虑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方式下,系统性分析三要素之间技术进步的偏向关系,并选择恰当的实证方法分析要素替代弹性对经营增长,要素收入份额和技能溢价的影响程度。研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1章,从现实存在问题出发,阐述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路线、分析方法、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之处,就有关要素间替代弹性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2章,界定直接替代弹性(DES)、偏替代弹性(AES)、Morishima替代弹性(MES)和影子替代弹性(SES),以及原始替代弹性族等的概念并对比分析,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推导DES的计算公式、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推导出AES、MES、SES以及原始替代弹性族的计算公式。第3章,基于微观数据估计各类替代弹性。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921家为分析样本,从会计核算视角获取2009年至2015年等7年各样本的相关数据,按照工作性质和岗位不同将劳动划分为非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计资本与劳动的DES,资本、非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的要素间的DES,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估计三要素两两之间的AES、MES和SES,结论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资本与非技能劳动为替代关系,而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与非技能劳动为互补关系;制造业各行业资本与技能劳动为互补关系;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非技能劳动与技能劳动是互补关系;而资本密集型行业非技能劳动与技能劳动为替代关系。第4章,以各要素间DES、AES和SES作为对象,分析各类替代弹性的特征。基于独立样本均值检验方法检验并得到不同的行业分类的各类替代弹性的显著异质性。基于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直接验证资本技能互补假说的成立,即资本与技能劳动的互补性强于资本与非技能劳动的互补性。检验了关于替代弹性的时变特征的ACMS猜想的成立;验证了关于替代弹性总分关系的索罗猜想的成立;行业要素比例的标准差越大,替代弹性越小,与希克斯猜想相悖,研发和技术创新促进替代弹性的增加,与希克斯猜想相符。第5章,分析替代弹性与技术进步偏向关系,考虑技术进步三种方式下构建替代弹性估计与技术进步偏向性测度模型,基于似不相关回归(SUR)模型分析得出结果,从企业层面、制造业整体层面和行业层面等判定三要素偏向性关系及其具体偏向顺序。得出结论,资本密集型行业呈现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并存在非技能劳动技术偏移趋势;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向着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即存在技术进步中性“回归”趋势。第6章,探索我国制造业的要素替代弹性效应。首先,从微观视角检验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是否成立,即检验要素替代弹性的增长效应和效率效应是否显著,得出结论:三种替代弹性的增加促进企业业务增长,增长效应基本显著;但是各类替代弹性并不能促进企业绩效(即效率效应)的显著提升;其次,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将替代弹性效应分解为直接替代效应和诱致技术创新效应,检验得到两个效应均显著;接着,分析替代弹性分配效应,各替代弹性基本促进资本收入份额的增加,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最后,分析分配效应的劳动间的差异性(即技能溢价),替代弹性越大,技能溢价效果越明显。最后,总结结论,并从不同视角提出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