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揆诸现制,规制基于法律文书导致之物权变动的核心条文由《物权法》第2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7条组成,立法目的在于厘清无须登记、交付直接导致物权变动的法律文书范围。然,《物权法》第28条仅具宣示“法律文书”可以不经登记或交付直接发生物权变动效果之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7条虽然一定程度上对《物权法》第28条进行了限缩性解释,囿于其概括性总结,实为以问答问。立法模糊致使民法、民诉两界学者各执一词,殊途却不同归,实务界亦裁判各异,导致物权变动之法律文书类型,亟待明确。欲厘清导致物权变动之法律文书类型,必先明晰法律文书可导致物权变动之原因。基于公示公信、文书权威性、社会实情等角度而生之解释路径均不是解释法律文书物权变动效力之适宜路径,唯有明晰此情形下排除当事人意思自治之特征,基于法律文书形成力理论,方为合理的解释路径,亦为分辨何种法律文书可以导致物权变动的依据。法律文书获得形成力之途径有二:其一,依据“形成诉权——形成之诉——形成判决(裁决)——形成力”这一方式;其二,国家公权力处分财产之情形或依据特殊救济程序之情形产生形成力。依形成力理论并运用类型化方法推得,导致物权变动的法院判决仅有刑事没收判决、非讼判决中认定财产无主判决、少许民事判决即分割共有物、撤销合同、撤销债务人诈害债权、撤销婚姻判决。实践中,确认所有权、共有权之确认物权判决主要表现为由“借名买房”、“合法占有”、“合法建造之事实行为”、“共有权确权”等原因引起之判决,这些判决皆为确认判决,均不能导致物权变动。类似不能导致物权变动的判决还有判令出卖人协助办理房屋过户登记之给付判决、主要解决人身关系之判决、解除合同之判决、宣告合同无效之判决、撤销侵害农民集体成员利益或业主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判决。导致物权变动的其他法律文书仅有分割共有物裁决、撤销合同裁决、拍卖(变卖)成交裁定、以物抵债裁定、撤销仲裁裁决裁定和民事收缴决定六种。划扣裁定、执行回转裁定、协助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均不可导致物权变动。调解书不符合“排除当事人意思自治”之非基于法律行为物权变动模式之特征,法院并没有在实质上审查形成权行使要件、法律关系变动要件是否齐全,故而欠缺变动物权关系之形成力,无法导致物权变动,然基于尊重现行法之考量,仅例外承认分割共有物调解书之物权变动效力,但司法实践中切勿再行扩大导致物权变动的调解书范围,立法亦应尽快正本清源。依生效形成性法律文书取得不动产物权者,申请登记之类型为宣示登记、更正登记,申请登记之路径为单方申请,无需他人协助,更无需协助执行通知书。依生效确认性法律文书申请登记者,登记类型亦为宣示登记、更正登记,申请路径亦为单方申请,例外情形为依解除合同之法律文书申请登记,因合同解除之法律文书并不能导致物权变动,并不存在登记簿之记载与实际权利状况不符之情形,登记性质为转移登记,登记路径为双方共同申请。给付性法律文书无法导致物权变动,仍需双方共同申请,如若负有给付义务一方协助另一方登记,登记之后物权发生转移,该登记应为设权登记、转移登记;如若负有给付义务一方不履行协助义务,当事人可向法院要求申请强制执行,此时法院作出协助执行通知书,乃嘱托登记,当事人凭生效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直接进行登记,无需提交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