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全球范围内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往来愈加频繁,国际通用惯例、规则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会计作为一种通用商业语言,也不再局限于一国或地区的范围之内,而是跨越国界、对国际间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在更大的范围内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在跨国投资、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等现实利益的直接作用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逐渐成为各国、各地区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共识。在国际上,美国已经不再坚持采用和推广其独自制定的美国会计准则(US GAAP),而转向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合作,共同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以期使其成为一套高质量、可理解和可实施的全球会计准则。依照IASB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采用和接受IFRS,这一规模并将进一步扩大。国际趋同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只有顺势而动,才能在新一轮国际标准制定中占据主动。我国已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新准则的发布应用已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趋同,但趋同不等于完全一致,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准则都要立足于各自的国情,服务于各自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才是我们的目标。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产生与提供的规范,并非单纯的技术手段,也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由此,会计准则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当前的利益分配格局产生影响,使各利益相关方为争取调整后的主动对政策制定机构施加压力。这种博弈同样存在于会计国际协调的过程中,本文以FASB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上立场的转变为例进行了分析。针对上述情况,我国现阶段应积极地参与IFRS的制定过程,以尽可能维护自身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立足于更多地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不断完善国内会计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会计协调过程中我国的地位,逐渐争取更大的发言权,保障我国的自身利益不被损害,促进会计模式的进步与变革。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同时,根据需要,也在部分章节采用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研究方法。文章分析了会计准则从两种主要模式转化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单一的、高质量准则体系的原因,并以FASB的转变为例,侧重说明二者合二为一的过程中各方对利益的争夺与妥协,力图使文章观点的论据更加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