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达债券市场的实践证明,国债市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发行市场,更取决于流通市场。如果没有一个发达的流通市场,就不可能建立一个有效和市场化的发行市场,国债市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也就难以有效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后,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就形成了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分割的格局。这种分割的格局降低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了国债筹集成本,也削弱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实施效果。为了促进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统一,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的类型、增加跨市场产品的品种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债券市场间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些政策出台后,分割的格局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变,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如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市场之间的统一?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目前的国债流通市场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制度变迁过程,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分割局面的形成过程和一体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之间的联系。鉴于我国国债市场处于一个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分割市场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将2003年至2008年分为三个时间段来考察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本文从市场交易主体、债券托管结算、市场监管和交易机制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我国国债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