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TIA及TIA形式的脑梗死临床特点,探索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83例初步诊断为TIA并在症状首发后24小时内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的患者,发病1周内行颈部动脉血管彩超、TCD和(或)头颈部CTA。记录一般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相关检查结果及发病后7天内的临床转归。根据DWI结果分为DWI+组及DWI-组,DWI+组为DWI显示与TIA症状和体征相关的高信号责任病灶组,即为TIA形式的脑梗死组;DWI-组为DWI扫描未见高信号病灶组。确定DWI阳性率。比较DWI+组及DWI-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的差别。分析2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数量及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DWI阳性率为36.1%,DWI+组30例,其中累及颈内动脉系统2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6例;DWI-组53例,其中累及颈内动脉系统2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7例,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06)。(2)DWI+组与DWI-组相比,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糖尿病、心房纤颤、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吸烟史、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DWI+组与DWI-组相比在运动障碍、构音障碍、感觉障碍、中枢性面瘫、偏盲、单眼或双眼一过性视物不清、晕厥、复视、眩晕、共济失调、发作性跌倒、耳鸣、症状持续时间≥30分钟、DWI检查前TIA发作次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4)DWI阳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3),与颈部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相关(P=0.04),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不相关(P=0.23),与颅内及颈部动脉血管中、重度狭窄程度不相关(血管彩超统计结果:P=0.99;头颈部CTA结果:P=0.41),与病变血管分布不相关(血管彩超统计结果:P=0.51,头颈部CTA结果:P=0.40)),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不相关。(5)TIA症状首发后7天内,30.0%DWI+组患者TIA症状反复发作或表现为临床症状持续存在,高于DWI-组(22.6%)。DWI+组中,16.7%TIA反复发作,13.3%表现为临床症状持续存在;DWI-组中,22.6%TIA反复发作,病人进展为脑梗死,两组在临床转归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6)。结论:(1)临床表现为TIA的病例大于1/3急性期DWI检查可发现阳性病灶,即已经形成了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多于椎-基底动脉系统。(2)DWI+组与DWI-组比较在一般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等方面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3)DWI阳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越多,DWI阳性的可能性越大,与血管狭窄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病变血管分布无关。(4)DWI+对临床症状表现为TIA的病人预后具有提示作用,与是否形成临床症状持续的脑梗死具有相关性,DWI+的病人7天内更易进展。(5)传统TIA的概念不再是区分是否发生缺血性损伤的标准,更准确的标准依赖包括DWI在内的MRI检查,DWI检查对症状表现为TIA的病人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