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向北俯冲在欧亚大陆南缘下面,与之后的印度-亚洲碰撞共同作用形成了拉萨地体南部巨大的中-新生代“冈底斯岩浆弧”,并导致南冈底斯白垩纪盆地地壳发生大规模地壳缩短增厚,逐步造就了当今世界最高的高原,其中蕴含大量的资源能源矿藏和丰富的褶皱-逆冲系统。然而组成青藏高原各板块在碰撞前后的地壳变形特征,动力背景,以及区域成矿与构造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的研究区位于南冈底斯中东段的白垩纪盆地,主要在拉萨地区的拉萨-墨竹工卡-泽当-沃卡一带,是典型构造和超大型矿床赋存之地。我们对研究区内出露的侏罗纪、白垩纪、含火山岩的林子宗等地层以及各时代的花岗质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构造、岩相学和年代学等研究,试图揭示这一地区白垩纪盆地从开始沉积到印度-亚洲碰撞再至中新世大规模成矿期之间的构造演化历史,重塑该地区的构造格架。我们通过研究分析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砂板岩的岩相学和碎屑锆石等特征,揭示林布宗组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峰期为147-178 Ma,及其与拉萨地体物源的亲和性。结合前人对白垩系其它组地层的岩石学,岩相学和区域构造背景等研究成果,认为南冈底斯137-90 Ma期间主要处于弧后伸展环境,~90 Ma之后南拉萨地体地壳大幅增厚,处在与新特提斯洋俯冲相关弧后挤压环境下。随着印度大陆向北与亚洲大陆不断靠近,南冈底斯形成了大规模的褶皱,冲断及滑脱构造(如冈底斯滑脱构造Gangdese Decollement,GD),结合地层和岩浆岩证据,我们判断这些构造可能形成于85-69 Ma之间。在这一区域发现了两条主要的层间滑脱带,分布位于林布宗组与多底沟组之间(GD2)以及多底沟组和叶巴组之间(GD1)。GD1较GD2的变质变形程度更深。随着印度-亚洲碰撞开启,研究区大量岩浆岩侵位使局部老地层隆升剥蚀,形成了拉萨穹隆状构造(Lhasa Dome,LD)。之前的滑脱构造受到后期岩体的侵位影响,大量褶皱翼间角变得紧闭,局部地区由层间滑脱转变成了逆冲断裂,这些逆冲断裂主要影响了叶巴组、下白垩统、林子宗火山岩和较早侵位的岩体。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锆石(U-Th)/He)显示现穹隆状构造在44.4-10.7 Ma仍有活动迹象,核部较边部有更高的剥蚀速率。AFT年龄和热历史反演结果表明拉萨-叶巴-甲玛逆冲断裂约在18-10 Ma之间发生活化,与甲玛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时间(15-14 Ma)耦合。根据甲玛矿床主矿体的产出位置与产状,矿石的变形特征以及前人的成矿理论,推断研究区内的滑脱构造及中新世的构造活化很可能为甲玛矿床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容矿空间和有益的导矿与矿质富集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