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在不同区域尺度上影响着气候及生态过程,是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了现代城市的兴起,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空间拓展日益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特征,由此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资源、环境、生态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历史时期LUCC研究是当前国际全球LUCC研究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研究因历史数据的制约,研究对象鲜有涉及历史建设用地,并且研究在重建对象的完整程度、关键影响因素的表征量化、空间解析精度细化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建立历史建设用地数据估算及空间重建方法,生成吻合区域历史建设用地变迁的空间数据集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典型历史断面下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数量估算控制下的空间格局重建为基本思路,在200m×200m网格下,估算并重建了近200年5个典型时间断面下的江苏省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和农村聚落用地)的空间格局。在数量估算方面,历史时期(1820年)的城镇用地主要采用城垣、市镇四栅等作为代用指标;近现代时期(1911年、1936年、1952年),主要通过人口、社会经济等数据,结合一定假设确定人均用地数量进行推导;各时期的农村聚落用地均以人口数量为基础,根据人均住房面积和社会经济数据修正确定。在空间重建方面,结合遥感数据解译获得的现代(1985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基础地理数据,在一定假设条件下,通过各时段用地数量估算控制、现代格局和历史地类限制下的边界控制、历史建设用地适宜性控制,兼顾用地连片性等予以确定。并对重建结果进行了数量上的趋势验证与相关性验证及空间上的典型时段定量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各典型时间断面下的江苏省建设用地数量分别为963.46km~2(1820年)、1041.94 km~2(1911 年)、1672.40 km~2(1936 年)、1980.34 km~2(1952 年)和 10687.18 km~2(1985 年)。(2)以用地适宜性作为空间重建的指示因子,通过python软件编辑脚本程序,实现用地连片性特征,在历史土地利用要素及遥感解译的现代(1985年)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上,重建得到4个典型时段(1820年、1911年、1936年、1952年)江苏省建设用地格局。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亲水网、路网等特征,并随居民点极化与扩散效应而不断扩张。(3)通过对重建结果的城镇用地变化过程与演化的趋势检验、农村聚落用地与生产协调性分析的相关性检验、典型时段居民点空间数量与点位格局的精度检验等定性与定量验证,可间接证明所进行的江苏省典型时段城乡建设用地重建结果具有一定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