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否对经济系统进行有效调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许多的研究者从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由于这两大学派在研究这一问题时,理论基础和假设条件不一样,因此结论也完全不同。然而,在我国的现实经济活动过程中,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究竟是哪一种理论的结果,还没有一致的答案。也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并在近几年来争论更加激烈。本论文的主题并不是去论证或推翻哪一种结论,而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调节机制及有效性,揭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剖析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在对我国货币经济关系进行实证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判断,并提出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若干政策建议。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1)首先,本文指出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货币政策失效的事实和原因,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现实背景,并以此说明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意义。
(2)本文分析认为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中性命题的基本假设是值得怀疑的,而支持“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这一结论为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机制及有效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背景。
(3)通过分析我国货币政策调节的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及最终目标,以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障碍,本文认为我国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其可控性比较差,而且货币存量的变化无法很快转化为相应的需求变化。
(4)论文接着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检验。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供给的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检验和分析、对我国货币供给变动与经济增长波动之间的趋势分析,特别对98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对经济运行是存在相关性的,即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是有效的、是非中性的。
(5)在得出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是有效的这一基本结论的同时,本文也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来自于我国经济运行的转轨和制度变迁。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微观企业改革等不到位,使得总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很低。
(6)针对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和特征,本文主张放弃货币供给量的中介目标,而建立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框架,并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步伐和提高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从而为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扫清障碍。
(7)最后,本文对建立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进行效率评价,认为在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制度下,货币政策能够为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