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殖行为研究是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繁殖行为是动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制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核心因素。性行为的研究是揭示繁殖行为特点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南宁市动物园一群笼养熊猴作为研究对象,从2006年8月-2007年8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收集有关繁殖行为的数据,同时收集其各自的晨尿用于激素分析。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熊猴的繁殖行为特点及其影响的社会和生理因素,从而为熊猴的迁地保护和饲养繁殖提供科学的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1. 熊猴群内有着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群内个体的等级序位排列顺序为:M1﹥F2﹥F3﹥F4,其社会等级结构形式为线行式。雄性充当着家长和保护者的角色,与其他雌性的保持着友好的亲密关系。
2. 笼养熊猴的交配活动在全年均有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繁殖具有季节性(产仔节律型),产仔时间集中在5-8月。在交配活动中,雌性是性行为的主要发起者,并具有特定的邀配模式:匍匐呈臀或四脚站立呈臀。雄性采用腹-背式交配方式,交配程序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①求偶,②爬跨,③勃起,④插入,⑤抽动,⑥射精,⑦退下,⑧舔食残留精液,交配后雌雄有明显的舔食残留精液现象。在一个小时内雄性有单次爬跨射精和多次爬跨射精现象,整个过程时间为平均51.01±35.75秒,属于Dewsbury交配类型分类系统中的第10种(无锁结,有抽动,多次插入,单次射精)和第12种(无锁结,有抽动,单次插入,单次射精)两种类型。
3. 雌性之间有着明显的竞争交配和竞争繁殖现象,并在邀配和性干扰有所体现:邀配次数为:F2(319次)>F3(228次)>F4(93次),干扰行为主动发起频率为:F2(27次)>F4(11次)>F3(7次)。这表明交配竞争受其等级序位影响:序位高的雌性个体在竞争交配上占优势,获得的交配权多且繁殖期较早,序位低的雌性个体获得交配权少。通过分隔交配时间和繁殖时间可以降低雌性间的繁殖竞争强度。
4. 雌性个体的繁殖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年繁殖周期的影响:妊娠期前,雌性个体的交配行为多,并产生峰值,邀配频率与其雌二醇浓度变化成正相关。妊娠期-临产,雌性个体的交配行为少,甚至没有交配行为,邀配频率与雌二醇浓度变化成负相关。 雄性睾酮激素浓度变化与其性行为频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其攻击行为频率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在笼养状态下的一雄多雌的熊猴社群中,雄性紧张程度降低,睾酮激素更多成分上反映的是生理状况,并调控作用雄性的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