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沙塘鳢科(Odontobutidae),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底栖肉食性鱼类。本文在对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消化器官以及消化腺的发生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四种消化酶活力、胰蛋白酶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以及耗氧率和NH3-N排泄率的影响,为该试验鱼的水产养殖提供基础资料。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了延迟首次投喂和正常投喂过程中的河川沙塘鳢仔、稚鱼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比活力。结果显示随着仔鱼的发育其淀粉酶活力逐渐增加,投喂组在孵出后12d时比活力达到峰值0.1779 U/mg protein,而延迟首次投喂组的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此后投喂组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延迟首次投喂组的仔鱼,在其孵出后15d时淀粉酶比活力达到峰值0.1844 U/mg protein,并超过投喂组的淀粉酶活力(P<0.05),此趋势一直维持到试验结束。仔鱼孵出到孵出后9d ,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此阶段投喂组的脂肪酶活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孵出9d时达到峰值68.1964 U/mg protein。发育至12d时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脂肪酶活力超过投喂组,达到最大值43.8528 U/mg protein,之后又下降到低于投喂组的水平,直至实验结束。仔鱼孵出3d后,延迟首次投喂组和投喂组的胃蛋白酶活力分别达到最大值1.1326 U/mg protein和0.8766 U/mg protein,并且从仔鱼孵出3d一直到12d,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胃蛋白酶活力均高于投喂组,但只有孵出6d时,两组仔鱼的胃蛋白酶活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仔鱼发育到15d时,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胃蛋白酶活力降至略低于投喂组,之后又上升到高于投喂组的水平。仔、稚鱼胰蛋白酶活力成双峰型变化,并在孵出6d后,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胰蛋白酶活力达到第一个峰值157.9169 U/mg protein,此后开始下降,至孵出后12d时低于投喂组(P<0.05),之后又开始上升并于18d时达到第二个峰值,比活力高于投喂组,一直维持到试验结束即仔鱼孵出后21d。2、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胰蛋白酶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了延迟首次投喂和正常投喂过程中的河川沙塘鳢仔、稚鱼胰蛋白酶mRNA的表达量。仔鱼孵出到仔鱼孵出后6d时,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胰蛋白酶mRNA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仔鱼孵出6d时表达量达到0.5297,此阶段投喂组较延迟首次投喂组而言,其胰蛋白酶mRNA的表达量处于较低水平(P<0.05)。孵出9d时的稚鱼,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胰蛋白酶mRNA表达量降到最低值0.02779,此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仔鱼孵出后18d呈现上升的趋势,此阶段投喂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延迟首次投喂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仔鱼孵出后15d时达到最大值0.71577(P<0.05),此后又开始下降。孵出21d的稚鱼,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胰蛋白酶mRNA表达量上升至高于投喂组的水平(P<0.01)。3、延迟首次投喂对河川沙塘鳢仔、稚鱼耗氧率和NH3-N排泄率的影响利用溶氧仪测定了延迟首次投喂和正常投喂过程中的河川沙塘鳢仔、稚鱼的耗氧率。投喂组和延迟首次投喂组随着孵出后天数的增加,其耗氧率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初孵仔鱼和孵出后3d的仔鱼,投喂组和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耗氧率无显著差异(P>0.05),自孵出6d后,延迟首次投喂组的耗氧率低于投喂组。随着孵出时间的推移,延迟首次投喂组和投喂组耗氧率逐渐升高并且差距逐渐变大,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当仔鱼孵出后18d时,两组开始呈现无显著性差异,直至孵出后21d的稚鱼。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了延迟首次投喂和正常投喂过程中的河川沙塘鳢仔、稚鱼NH3-N排泄率。其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孵仔鱼到孵出后6d的仔鱼,此阶段延迟首次投喂组的NH3-N排泄率略低于投喂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个阶段是孵出9d的稚鱼到12d的稚鱼,延迟首次投喂组的NH3-N排泄率显著高于投喂组(P<0.05),孵出后15d的稚鱼,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后一个阶段是孵出后15 d的稚鱼到试验结束时,此时投喂组的NH3-N排泄率又超过延迟首次投喂组,并且在孵出后21d的稚鱼达到最大值0.1877μg/(尾·h),但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