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患者虚弱且痛苦,并且很大程度上对目前可用的止痛药存在抵抗。有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与NP的形成有关,小胶质细胞的形态、表型转换、增殖在NP中发生改变。sall1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是小胶质细胞的标识和非活性状态转录的主要调节因子,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起至关重要。在NP下,中枢神经系统稳态发生紊乱,小胶质细胞被激活,sall1的表达是否因此发生改变?本研究建立了小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spared nerve injury,SNI),观察sall1在脊髓中的定位及建模后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sall1调控小胶质细胞参与NP的发生和发展奠定基础。目的:建立SNI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观察小鼠脊髓sall1的定位及建模后不同时间段内的表达变化。方法:(1)建立SNI小鼠模型:采用结扎并远端切断雄性BALB/c小鼠左侧坐骨神经的分支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保留腓肠神经的方法建立此模型,用Von Frey filaments测量小鼠后肢足底痛阈,计算50%的机械缩足阈值,测量SNI小鼠不同时间点机械痛阈的变化;(2)免疫印迹、实时逆转录PCR检测SNI小鼠术后3d、7d、10d、14d术侧L4-6段脊髓sall1的表达变化;(3)免疫组化检测sall1在脊髓的定位,及术后3d、7d、10d、14d术侧L4-6段脊髓背角累计光密度(IOD)的变化。结果:(1)SNI小鼠在术后第3d缩足阈值开始降低,术后7d下降最为明显,术后7-13d下降幅度缓慢,趋于稳定;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d起,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NI小鼠L4-6段术侧脊髓的sall1蛋白及mRNA在3d、7d、10d、14d时表达水平均降低,7d时达最低值,至14d呈低水平表达状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上述各时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示sall1主要定位于L4-6段脊髓背角,SNI小鼠术侧脊髓背角sall1的累计光密度值3d、7d、10d、14d均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左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后,小鼠机械痛阈下降,成功建立了小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2)SNI模型建立后,L4-6段术侧脊髓的sall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3)sall1主要定位于L4-6段脊髓的背角,建模后术侧脊髓背角sall1的累计光密度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