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信息在人脑获取信息量中占据了超过80%的比重。面对纷繁复杂的光影世界,视觉信息处理系统展现出的灵敏精确和稳定高效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为了探索这一内涵丰富的课题,本课题的两个部分分别围绕一类特殊的视觉信息刺激展开对大脑的视觉信息加工机制的探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大脑面孔信息加工的过程。通过对“正立面孔”、“倒立面孔”、“正立非面孔”、“倒立非面孔”这4类刺激下P1和N170成分特征的对比,我们着重讨论了视觉信息加工的“面孔”和“倒置”效应,对没能在数据中观察到N170潜伏期倒立面孔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围绕着P1出现的早期“面孔”效应展开了对“面孔信息加工始于何时”这一问题的探讨。考虑到与社交活动与面孔信息处理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尝试通过比较相同刺激下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的差异来探讨社交焦虑的成因。以下为本课题发现的差异:(1)社交焦虑患者N170成分的幅值相比正常受试普遍偏高;(2)社交焦虑患者P1成分的潜伏期相比正常受试普遍更长;(3)社交焦虑患者正立条件下的“面孔/非面孔”N170差异波幅值分布相比正常受试存在更强的右侧偏向;(4)社交焦虑患者倒立条件下的“面孔/非面孔”N170差异波幅值相比正常受试更大。本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大脑对经视觉信息编码的声音信号的处理过程。这部分研究受到了发生在视觉障碍患者上的视听补偿现象的启示。在实验过程中,受试在范式引导下完成了对听觉通道接收信号包含的图像信息的提取。通过对这一过程脑电信号的频域分析,我们发现了编码声音加工过程中中央和两侧枕颞区在16~40 Hz频带上出现的明显能量上升现象。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视觉信息加工过程存在“输入通道无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