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缝匠肌筋膜不同缝合方式对局部组织高压的效应。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选取54名患者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手术由同一名外科医生完成,手术中使用的内固定物材质相同。其中缝匠肌筋膜完全缝合组24人,缝匠肌筋膜部分缝合组30人。术前1天至术后1周连续测量患者的小腿围(calf circumstance,CC)及局部皮温(skin temperature,ST),用以反映胫前水肿及局部炎症。术后第一天的小腿围变化量记为CC△1,CC△1=CC1(术后第1天的小腿围)-CC0(术前1天的小腿围)。CCA2=CC2(术后第2天的小腿围)-CC0(术前1天的小腿围),依此类推。局部皮温变化与小腿围变化量记录方法相同。术后1天至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记为VAS-1,VAS-2……VAS-7,用以反映术后疼痛程度。每个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年接受双下肢等速肌力测试(60°/s和180°/s),以屈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最佳用力角度、平均做功、平均功率为指标反映患者术后1年肌肉恢复状况。术前及术后1年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使用缺失(deficit)来表示。例如:患肢峰力矩缺失=([术后1年患肢峰力矩-术前患肢峰力矩]/术前患肢峰力矩)×100%。术后1 年复查时,以 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评价表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总共有54名患者完成试验(男性患者47人,女性患者7人)。术后1周内缝匠肌筋膜完全缝合组患者小腿围增加更多、VAS评分更高。其中,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5天,两组患者小腿围增加量及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6天(pcc=.20,pvas=.15)及术后 1 周(pcc=.544,pvas=.083),两组患者小腿围增加量、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局部皮温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复查时,总体来说,两组患者屈伸肌力恢复良好,均较术前改善。两组患者接受60°/s和180°/s两种角速度模式测试,屈伸肌峰力矩缺失、峰力矩体重比缺失、最佳用力角度、平均做功缺失、平均功率缺失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缝匠肌筋膜完全缝合组术后1年IKDC评分为84.8±5.6,Lysholm评分为84.8±5.6。缝匠肌筋膜部分缝合组术后1年IKDC评分为84.8±7.4,Lysholm评分为87.5±7.0。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缝匠肌筋膜完全缝合较部分缝合使患者术后胫前水肿、疼痛更严重。术后1年复查的等速肌力测试结果、IKDC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提示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相当,证明了缝匠肌筋膜部分缝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