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都孤儿》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呈现了维多利亚社会中一位名叫奥利弗·退斯特的孤儿九死一生的曲折人生经历。他出生在济贫院,忍饥挨饿,备受折磨;而后又被转卖,深陷贼窝。命运一波三折,感人至深。世界文学不乏孤儿逆境求生的故事,但这部小说却是一部令人百读不厌的长青之作。狄更斯令人耳目一新的狂欢化叙事技巧也许是使这部小说永葆魅力的因素之一。狄更斯与苏联学者巴赫金虽然没有生活在同一时空,但对人类生活本质的共同关注却使远隔万水千山的小说家和文学理论家在思想上走到了一起,产生了智慧的叠加,他们通过迥异的文艺形式揭示出了社会的真相。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核心概念都在狄更斯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忠实的传达:狂欢广场、狂欢大众、狂欢语言、脱冕和加冕的狂欢仪式、以及狂欢精神都贯穿在了《雾都孤儿》的始终。在看似轻松的嬉笑怒骂之中,狄更斯把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各个层面的虚伪、腐败、堕落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拨动读者善良的神经,引发读者深沉的思考。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分四章。引言部分是对小说家狄更斯及其小说《雾都孤儿》的简介,并对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一章围绕小说中的狂欢广场和狂欢大众展开。小说中的济贫院、市场、贼窟都是狂欢广场式的地点,而活跃于其中的骗子、小偷、傻瓜等小丑式的人物构成了狂欢大众。第二章聚焦小说中的狂欢语言,主要从作家本人的叙事语言和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两方面展开,戏谑、诅咒成为其主要特点。第三章对小说中狂欢仪式中的脱冕和加冕进行深入剖析。特权阶层和富人在小说中风光不再,被小说家无情“脱冕”,而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被塑造成高大崇高的“加冕”形象。第四章分析狂欢化理论的终极旨归——乌托邦式的狂欢精神。通过构成对照的几组形象或者概念,小说家指出了颠覆和重生的关系:死亡意味着新生。作者通过狂欢仪式中颠倒的生活,间接揭露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腐败堕落、草菅人命的本质,并借此憧憬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式。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狄更斯狂欢化的叙事技巧对于凸显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这一叙事方式也是该小说之所以畅销不衰、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