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胃癌患者舌苔及胃黏膜菌群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3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生密切相关。最新研究提示除HP以外的其他胃部菌群也可能参与了 GC的发生发展。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也是胃部菌群的主要来源。作为GC微环境的一部分,探索了解GC患者胃黏膜菌群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口腔菌群的相关性,将拓宽我们对GC发生的理解,旨在为GC的早期诊断、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GC与浅表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itis,SG)患者的胃黏膜菌群结构差异分析目的:探究GC患者胃黏膜菌群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变化。方法:收集初诊GC患者(n=18)与SG患者对照组(n=32)的胃黏膜样本,对其中细菌的16S rDNAV3-V4进行提取、测序,OTU聚类后对比在线数据库Silva(SSU132)进行物种注释,分析两组样本的差异菌属并行菌群的功能差异分析。同时应用16S rDNA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定位分析两组样本的菌群在黏膜中的定植分布差异。结果:与SG患者相比,α多样性分析提示GC患者胃黏膜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均下降;β多样性的PCoA主坐标分析及ANOSIM分析提示两组样本菌群的构成差异显著;但GC患者癌与癌旁正常组织的黏膜菌群的丰度、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均无显著性差异。进而通过LEfSe差异分析比较两组样本菌群属水平的组成差异,结果显示螺杆菌属(Helicobacter spp.)、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p.)等6个菌属在胃癌组中丰度显著增加;而放线菌属(Actinomyces spp.)、奈瑟菌属(Neisseria spp.)及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 spp.)等18个菌属在胃癌组中丰度明显下降。基于这些差异菌属,计算每个样本的微生物失衡指数(microbial dysbiosis index,MDI),结果显示GC组的MDI值显著高于SG组,且ROC曲线分析显示MDI值具有很好的区别GC与SG的效力。进一步行相关性分析显示MDI值与菌群的多样性(香农指数)呈负相关,而与螺杆菌属的丰度呈正相关。接下来利用KEGG预测菌群功能,通过LEfSe差异分析显示两组间共有37种菌群的代谢通路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代谢通路主要涉及糖类、氨基酸、脂质及核苷酸的代谢,特别是与致癌因子亚硝酸盐产生有关的硝酸盐还原功能在GC组中明显增强,以及与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合成相关的代谢通路也在GC组中富集。16S rDNA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提示胃黏膜的细菌主要呈单个散在或聚集成团的定植于黏膜上皮层及黏膜固有层中。GC患者癌黏膜固有层中细菌的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SG;而黏膜上皮层及黏膜固有层中细菌的AOD在癌旁正常组织与SG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黏膜固有层中细菌的AOD与黏膜上皮层中的AOD呈正相关。结论:GC患者胃黏膜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均显著下降。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菌群结构均呈菌群失衡状态,且菌群结构在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螺杆菌属的丰度差异是引起GC患者胃黏膜菌群失衡的主要原因。此外,GC患者胃黏膜菌群在黏膜中定植的深度更深,且细菌密度大。菌群的功能预测方面与浅表性胃炎相比,GC组的菌群功能差异代谢通路涉及糖类、氨基酸、脂质及核苷酸的代谢,特别是与硝酸盐还原功能及LPS合成相关的代谢通路在GC组中显著富集。第二部分:口腔菌群在胃黏膜中的异位定植及其对胃黏膜菌群结构的影响目的:探究影响口腔菌群在胃黏膜中定植的因素及异位定植的核心口腔菌群对胃黏膜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初诊GC患者(n=11)与SG对照组患者(n=27)配对的舌苔与胃黏膜样本,对其中细菌的16S rDNA V3-V4进行提取、测序,OTU聚类后对比在线数据库Silva(SSU132)进行物种注释。分析配对的舌苔与胃黏膜之间共现OTUs在GC与SG组中的差异。结果:α多样性及PCoA主坐标分析显示舌苔菌群的丰度、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在GC组与SG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与HP感染状态亦无显著相关性。Jaccard相似性分析显示舌苔与胃黏膜的菌群结构差异显著,但两者之间仍有较多共现的OTUs,且共现OUTs的数量在GC组与SG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进而我们通过LEfSe分析寻找舌苔与胃黏膜之间有显著差异的菌属,其中丰度最高的15个差异菌属(核心口腔菌群)中有6个在胃黏膜中丰度升高,9个在胃黏膜中丰度下降。相关性分析提示核心口腔菌群的丰度在胃黏膜与舌苔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而HP感染对共现OTUs的数量及核心口腔菌群在胃黏膜中的丰度有显著影响。此外,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异位定植的核心口腔菌群是影响胃黏膜菌群结构的重要因素。结论:口腔与胃黏膜的菌群结构显著不同。胃黏膜中异位定植的口腔菌群在GC组与SG组之间有显著差异。HP感染是影响口腔菌群在胃黏膜中异位定植的重要因素,而异位定植的核心口腔菌群对胃黏膜菌群的结构有显著影响。口腔菌群异位定植可能是HP引起胃黏膜菌群失衡的关键驱动因素,这将为HP相关性胃癌发生的微生物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其他文献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由多种复杂致病因素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丙磺舒(MPTP/p)诱导的进行性PD小鼠是公认研究PD的经典模型,但其分子调节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基于转录组测序平台,系统性研究MPTP/p诱导的进行性PD小鼠模型制备过程中神经退行性变的动态分子变化,拟从转录水平探讨进行性PD模型小鼠中脑黑
目的:制备槲皮素磷脂复合物(Q-PC)与PVP K30的固体分散体(Q-SD),通过改善槲皮素(QT)的理化性质,来增加其溶解度及体外溶出速率;评价Q-SD对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以卵磷脂和PVP K30为载体,采用溶剂法来制备Q-PC及Q-SD,运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进行物相表征,并测定药物溶解度及体外溶出速率,检测其在大鼠
目的:应用益气活血方的治疗方法,联合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行疗效评价,并基于肿瘤微环境,探讨益气活血方作用机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寻找新的有效的方法。方法:临床研究:收治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晚期肝癌患者(门诊及病房),经评估符合纳排标准,且自愿加入临床研究,中医证型属气虚血瘀型,具有介入治疗适应症的患者50例,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公民健康。肺癌中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被确诊时常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低。NSCLC治疗方法除了手术、放疗、化疗外,鉴于其多致癌驱动基因突变这一特征开发的分子靶向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开创了精准治疗的新篇章。NSCLC靶向药的典型代表是针对EGFR突变的小分子
研究目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等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的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创伤较大,会导致硬膜外瘢痕、潜在医源性不稳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的发生或加剧。在开放手术中,术前邻近节段原有退变已被证实是术后ASDeg发
[目的]随着核能核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离辐射(ionizingradiation,IR)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军事、医疗),人类暴露于电离辐射的风险日益增加。晶状体是机体对IR最敏感的组织之一,IR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引起的晶状体氧化损伤是放射性白内障形成的重要因素。白内障是世界首要致盲疾病,目前除手术外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
目的:本研究是中医针灸理论与人类辅助生殖医学相结合,分别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来探讨补肾疏肝针灸法在加拿大东部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的协同作用。回顾性研究旨在探究补肾疏肝针灸对IVF-ET新鲜周期单胚胎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的有效性;前瞻性研究旨在观察补肾疏肝针灸对高龄DOR患者采用试管婴儿微刺激方案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2010~2015年的回顾性分析以及20
[背景/目的]肾康注射液(SKI)是临床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常用中药复方制剂。SKI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不仅在临床中有实践应用,更有基础研究证实其有效性。此外,SKI与糖尿病常规基础治疗方案联合,可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从而用于治疗早、中期糖尿病(DKD)患者。然而,目前尚无SKI直接干预DKD肾小管损伤临床疗效的报道。因此,对于一些伴有肾小管损伤的早、中期DKD患者,我们推测,SKI联合
背景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普及运用,腰椎MRI检查已经成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国内外均有临床报道显示突出椎间盘未经手术干预亦可以缩小,甚至出现椎间盘突出物完全消失的现象,这种特殊的现象被称为重吸收现象。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越是巨大的椎间盘突出其发生重吸收的几率也越高,但是现有临床指南中对这一类病人常规采取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方面的研究仍旧空白。消髓化核汤是苏州市中医医院临床经验方,通
第一部分MRI及诊刮组织病理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联合多参数MRI及术前诊断性刮宫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查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探索具有高诊断效能的最优检查序列。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明确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Ⅰ型(普通类型)和Ⅱ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两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多参数MRI检查,并于影像检查后行诊断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