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以及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性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于采矿业的需求日益紧迫。近几年来,中国各个盟市、旗县的政绩攀比激烈,采矿业发展十分迅速,但这一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然而,可以说,采矿业的快速发展只响应了“市场经济”,却完全失去了国家号召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发展方向。在我国,有《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等很多阐述采矿业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家的这些法律规定,很多盟市、旗县等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规定。但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以及各种社会利益矛盾等,在采矿过程中的细节上往往出现很多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带来采矿业的问题,更对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采矿过程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研究,以及为此寻找出一条合理的发展道路显得愈发重要。 本论文在环境社会学的视角下,主要从社会冲突的研究范式,运用环境公平的理论对一种次生环境问题,更主要的是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草原上采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博弈关系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采矿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环境纠纷或环境博弈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解决,而环境还是被破坏了,环境破坏的现状完全没有改变。 纵览过去的研究会不难发现,美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而日本环境社会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是自己国家的环境问题,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具有本土化的倾向。本论文认为,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也应该借鉴他们的优点,应该走向本土化,先为小范围服务。而这就需要我们从基本的国情研究出发,需要从身边的触手可及的环境问题开始研究起,本论文努力做出这一试探。 文中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个案,因2011年5月发生的一起“牧民被煤车司机故意辗压致死”案件及其后续的社会矛盾对于笔者感触深刻。更重要的是,锡林郭勒盟的人口结构、居民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条件都很特别,也是最具与矿产企业发生矛盾的可能性的区域。 论文通过对草原采矿业中存在的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博弈进行仔细的分析,认为草原上的采矿过程当中存在着及其严重的环境不公现象并试图使人们清楚采矿业各博弈主体的利益需求、他们各自的博弈策略选择以及如何达到一种“博弈均衡”的状态。论文中收集了实地数据与案例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要想解决草原采矿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环境问题,必须首先做到环境问题中存在的、最基本的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