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体表创面缺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逆行岛状瓣中,轴型血管内的动静脉血流均为逆正常的生理方向。由于静脉瓣膜的存在,静脉的逆向回流受到瓣膜的阻隔,故术后常出现静脉淤血的表现。静脉回流的不充分常为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目的探索使用水压逆向破坏逆行岛状皮瓣静脉瓣膜后,观察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及皮瓣的存活情况。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实验采用兔下肢隐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作为模型。兔双下肢随机形成自身对照。实验组皮瓣形成后予以大隐静脉内逆向加压推注稀肝素水5m1左右,以见清亮液体顺利通过静脉干为造模成功标准。对照组血管蒂无特殊处理。实验检测指标包括:静脉干内压力、超声测量血管蒂部血流情况、皮瓣存活率及皮瓣HE染色。21只新西兰白兔用于静脉压测量6只;超声测量6只;存活率及皮瓣组织学检测9只。静脉压测量:大隐静脉干处予以24G静脉留置针逆向插管,连接管预冲稀肝素,接JPY-O1H压力换能器,与RM6240多导生理测量仪相连,以大气压为标准调0,连续测量静脉压1小时。实验组、对照组操作顺序随机,以排除麻醉时间较长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最终测量结果予以配对t检,比较双侧静脉干内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各的压力情况。超声测量:皮瓣形成后,皮瓣底部予以垫聚乙烯塑料薄膜后,原位缝合。术后七天,连续予以彩超监测血管蒂部静脉干内的血流,评估其逆瓣膜返流情况。存活率测量及组织学检测:在原有皮瓣形成基础上,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予以血管蒂两端结扎隐静脉,仅保留大隐静脉一根流出通道。水压破坏静脉瓣方法不变,垫消毒薄膜后,皮瓣原位缝合。术后十天计算双侧存活率,并行配对t检验,统计其统计学差异。双侧皮瓣存活处皮肤取标本做HE染色,观察皮瓣内血管新生情况及有无微血栓形成。结果静脉压测量:①皮瓣形成术后,静脉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实验组下降从术后即刻即开始,对照组从20min后方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静脉压减低。②各个时间点的实验组静脉压均小于对照组,各个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最终在一个小时内的静脉压变化情况,即AP,实验组为8.40±1.67 cmH2O,对照组为4.62±2.10 cmH20该差值经非配对t检验,P值为0.19,无统计学差异。超声测量:实验组较对照组更早的出现静脉回流:实验组术后第1天即出现大隐静脉的回流;而对照组大隐静脉回流时间出现在术后的第3天左右。存活率测量及组织学检测:①术后大体观察见:术后第1、3、5、7天对照组肿胀充血情况普遍较实验组明显。②术后第十天,对照组存活率为45.76±12.64%,实验组存活率为:92.16±2.73%,P=0.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皮瓣HE染色结果提示:实验组的新生血管要多于对照组,与此同时实验组切片所示微血管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结论水压逆向破坏静脉瓣膜,可促进兔隐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模型中经瓣膜静脉逆流的更早发生,改善皮瓣的早期淤血,提高皮瓣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