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探讨肝脏的CT灌注扫描方法、改进肝动脉灌流量的计算方法并建立门脉灌流量的计算公式。②计算肝细胞癌(HCC)、癌旁肝及对照肝的灌注参数,比较其差异。③探讨HCC的灌注参数与其病理分级及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 材料和方法:肝细胞癌组(简称肝癌组)61例,男59例,女2例,年龄20~77岁,平均46岁。对照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20~57岁,平均40岁。所有病人均经过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证实。所有病人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CTP采用SIEMENS PLUS 4螺旋CT机,经前臂静脉一次性快速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30~40ml,速度4.5~6.7ml/s,于7s内注完。采用多层扫描序列(Multiscan),自注造影剂后7s~9s开始连续无间断扫描41.25s~42s。扫描层厚10mm,扫描间隔时间及图像重建时间为0.75s~1s。在灌注扫描结束5分钟后开始常规增强扫描。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输入工作站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兴趣区包括主动脉、肝动脉、门静脉、肝、脾及肝癌灶。读取TDC参数,并输入微机进行灌注值计算。肝动脉灌流量(HAP)等于动脉期的肝TDC最大斜率除以肝动脉强化峰值,门静脉的灌流量(HPP)等于门脉灌流TDC最大斜率除以门静脉强化峰值。肝总灌流量(TLP)为HAP、HPP之和。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PI)分别为HAP、HPP与TLP之比值。 结果:①对照组肝(对照肝)的HAP、HPP、TLP、HAI、PPI分别为0.399ml/min/ml、1.143ml/min/ml、1.543ml/min/ml、0.26、0.74;②癌旁肝各值分别为0.378ml/min/ml、1.112ml/min/ml、1.489ml/min/ml、0.25、0.75,与对照肝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HCC病灶各值分别为0.784 Ililllninl、0.44lllllillllnjllll、1.225 Inlillllnllyil、0.64、0.36,各值与癌旁肝及对照肝均差异显著O<0.of人④高分化组(n=5)MVD为73.U凶旷,灌注各值分别为0.478 Inljlnin/,0.441 mljmn/l,0.918Im/tw,0.52,0.48;中分化组 HCC(n=7)MVD为 166 */Inln,灌注各值分别为 1.216 Inljlnin/nil,0.587 rnlj!nn/,1.803,0*7,0.33;低分化组(D畸)m为238.2/nun,灌注各值分别为1.m3 nl/mnl/mb切1,O.473ml/Inin/Inl,1.576 Inllmnl,0.71,0.29。由此看出,中分化者 HAJ,、HPP及TLP均最高;高分化者MVD、HAP、HPP、TIP及HAI最低,PPI最高;低分化者MVD、HAI最高,PP最低,(P<0.05,0刀1)。 8&: 1.本研究方法是根据国外肝脏CT $注的方法改进而成,所成时间.密度曲线更准确,肝动脉灌流量及指数计算结果更符合生理值,门静脉灌流量计算更简便。 2.肝细胞癌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因此通过计算血流灌注参数,能定量反映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的情况,有助于肝内病灶的定性诊断及了解其血流动力学改变。 3.肝细胞癌血流灌注参数与病理分级及MVD相关,因此通过计算灌注值可用于活体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血管生成,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措施、随访观察、判断疗效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