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站,唐诗也成为我国文化长廊中最闪耀的明珠之一,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淘洗,历久弥新。但是许多关于唐代女性题材诗歌的研究都未对唐代劳动女性的劳动情形与生存状况给予特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唐代劳动女性诗歌进行梳理归类,主要选取采莲女、采桑女、农妇这三类形象为代表,力求对唐代劳动女性之生活状况及唐代农业发展水平有所见解。论文主体分为三章:第一部分叙写采莲女形象,为第一章。自屈原《离骚》留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名句后,采莲便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意向了。李唐这个诗的国度,自然不乏名家对其的再度续写。在这些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与饱含深情的笔下,采莲女子不仅外表清丽脱俗,服饰美艳,而且内心情感真挚丰沛,可以说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这些不经意间将采莲活动记录下来的诗歌,对于研究唐代的农事活动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其中对采莲女与莲花的类同审美,以及采莲女以“同心”观作为选择婚姻与爱情的至高标准,为本部分的亮点。第二部分写采桑女形象,为第二章。男耕女织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最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蚕桑纺织是广大妇女须从事的分内之工,古代劳动女性的对蚕桑纺织活动的积极参与,首先解决了古人的穿衣问题。此部分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将采桑女分为两个类型进行分别探讨:在唐前期及中期的诗歌中,她们美艳动人,顾盼生辉,感情丰富细腻,歌咏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仍然是这一时期绝大多数诗歌的首要选择。虽说从总体上看,这一群体形象继承了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罗敷形象,但是二者相较,同中有异,主要表现在形象更饱满,对爱情的忠贞比前一期更胜一筹。在面对“使君”、“白马少年”等人的诱惑时,拒绝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她们的态度不再委婉;采莲女形象到了晚唐以后,便不再那么的光鲜亮丽、神采飞扬,她们变成了辛劳困顿的普通劳动妇女,诗人们笔下的采桑女从德美兼并的已婚妇女形象的理想范式回归到现实的从事生产劳动的勤劳女子。第三部分写农妇形象,为第二章。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这个群体的女性物质条件匮乏,生存难以保障。主要表现在她们不仅衣食简单、粗陋,而且农事繁忙、日以继夜的劳作。沉重的赋税制度是造成农妇困顿现实的根本原因,战争与兵役是造成农妇困顿现实的直接原因。这一批艺术成就高超的诗歌,不仅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被广为传颂,而且在刻画农妇的过程里记录了部分农事活动。这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农事活动反映了唐代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及农业劳动分工的具体表现,给后世研究唐朝农业活动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