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南宋时期的训蒙诗文献为研究对象,将南宋训蒙诗放在宋代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窥探其理学教育思想。绪论部分主要对训蒙诗与诗教、理学与理学教育等相关概念作简要阐述,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训蒙诗朱熹《训蒙绝句》作为研究重点,进而分析南宋训蒙诗的内容、时代特点,及思想价值与影响。《训蒙绝句》为朱熹早期著作,共5卷,98首,成于隆兴元年(1163)末,有自序,江西丰城沇江人黄季清为之作注。朱熹训蒙诗以阐述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南宋时期的训蒙诗文献为研究对象,将南宋训蒙诗放在宋代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窥探其理学教育思想。绪论部分主要对训蒙诗与诗教、理学与理学教育等相关概念作简要阐述,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训蒙诗朱熹《训蒙绝句》作为研究重点,进而分析南宋训蒙诗的内容、时代特点,及思想价值与影响。《训蒙绝句》为朱熹早期著作,共5卷,98首,成于隆兴元年(1163)末,有自序,江西丰城沇江人黄季清为之作注。朱熹训蒙诗以阐述儒家经典所含道理为主要任务,并以发明圣贤道理为主要特征,蕴含丰富的理学教育思想。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析南宋理学发展的教育背景,将理学教育放在宋代社会背景中去分析,揭示训蒙诗蕴含的理学教育思想及价值;第二、三部分则是从理学教育思想的视角展开,对《训蒙绝句》创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内涵等方面作详细解析;第四部分则是总体分析南宋训蒙诗的主要特征、教育价值与影响。本文重点放在对朱熹《训蒙绝句》的分析和研究上,从南宋理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南宋训蒙诗中蕴含的理学教育思想作具体诠释与研究。南宋训蒙诗中的童蒙教育主要以德育为主,南宋训蒙诗的研究与现实社会中的启蒙教育有着紧密关联。诗教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教育范式,它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契合且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熟,南宋训蒙诗教对当基础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网络空间的出现对当代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及其对国家控制公民的挑战性,引起了学者们对数字时代传统国家主权的关注。自冷战结束以来,主权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学者讨论的话题之一。争论的主题是国家主权理论是否发生了变化。这种分歧在结构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之间尤为明显。建构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认为国家主权是社会和历史建构的一种动态的社会制度,也是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而结构主义
由于中韩语言文化差异的存在,同声传译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对于以中文作为母语的译员而言,中文转换成韩语时会出现诸多难点,给翻译过程造成困扰。本篇报告以笔者参与的一场高校外教论坛的同声传译实践为基础,考察了顺句驱动在中韩同声传译中的适用性。为论证顺句驱动在中韩同声传译中的适用性,本文介绍了顺句驱动的句法加工技巧,如:断句、简约、转换、增补,同时通过实践转写材料进行论证。本文还发现,中韩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
交替传译中,译员需要依靠笔记记录源语信息再进行翻译。高效的口译笔记能强化译员对源语的分析和记忆,提高译语的完整度、准确度和流畅度。笔记不当则会对译员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以“四川省第二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模拟会议为例,研究了汉英交替传译中笔记不当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笔者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了交传笔记的作用和特征。之后笔者结合语音转写稿和笔记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笔记不当的三
旅澳华裔艺术家周小平先生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土著文化的华人艺术家。本文以“文化翻译”为切入点,将周小平先生在《海参》及《重返大地》两个画展中展示的绘画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考察了他作为文化翻译实践者的艺术探索之路。本文发现,周小平先生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的不同阶段所诞生的作品之间存在清晰的演变与推进,且其创作意识形态存在一个明显的后殖民主义转向,反映了他对后殖民时代澳大利亚艺术格局的理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家的贸易往来成为促进国与国关系的重要支柱,而各类展会作为联络各方的主要桥梁,起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导致了许多冲突与矛盾,一旦处理不当会对交易的进程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口译员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口译员作为协调者的身份浅谈陪同口译中客户冲突的化解策略,希望为今后类似情况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背景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新的课程标准(2003),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重中之重。近年来,高中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使用了很多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武都二中是甘肃省陇南市的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因为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相当较低,这就使得平常的英语教学工作更加艰难。事实上,对于元认知水平与外语和二语阅读理解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很多,
绘画与空间的关系,是艺术创作者长久以来不断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画面的“空间营造”手段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去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一直以来是与艺术创作不可分离的基本属性的问题。中国传统绘画对于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描绘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使其形成了一种或意境缥缈,或气势宏大,或气韵生动,或淡雅淳朴的画面气质。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空间不是建立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也不是简单的三维空间模式,而是冲
随着现代术语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在寻求更好的术语界定和理解方法的过程中,术语的知识本体起到了关键作用,术语知识本体的研究能为分析和解决术语翻译领域诸多难题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正是基于知识本体对术语尤其是中医术语翻译研究进行的一次积极尝试。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术语是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传播的载体。长久以来,中医术语翻译就是术语翻译的研究重点之一。但现有文献中,关于中医术语
明代江南的文人园林被学界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对于这种声望和地位形成的原因,尚有很大深入探究的空间。本文以文献分析法为主,以明代文人的诗文园记为材料,分析、阐释文人园林得以成为中国园林典范的多重原因。通过对园林文学的梳理可以发现,明代园林文学在文章体例、隐逸情怀和创作内容等方面继承了魏晋、唐宋以来的传统。同时,又在描写技法、主旨意趣和作品数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使得书写园林成为
本文讨论的是关联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学学术著作的翻译。目前为止,关联理论已经应用于翻译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各样的文本类型,例如,广告、习语、文化、双关语、隐喻、连贯性、回译、科学技术,等等。然而,关联理论在学术文本翻译研究上的应用很少,远远不够。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从词汇、句子、语篇和语体层面分析翻译。词汇层分析了术语、特殊含义词汇、多义词的翻译。句法层面分析了被动态到主动态、静态到动态以及评价-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