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妖传》是神魔小说的先声之作,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分二十回本和四十回本两个版本。对《平妖传》的研究目前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中并未得到较高的重视,且现有研究中,考证性研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本论文的写作,致力于《平妖传》文本比较剖析,共分为五章,分别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主题、叙事结构、小说类型等方面各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细读与探讨,厘清二者的不同以及原因所在,为《平妖传》的研究提供新的视点。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平妖传》的成书情况、学界对《平妖传》的研究概况以及笔者对《平妖传》两个版本在文本各方面差异的描述,为后文论述奠定基础。 第一章是“故事情节”比较研究,二十回本《平妖传》是一个情节因果关系缺失的故事,二十回本《平妖传》处在宋元话本向成熟章回小说的过渡阶段,宋元话本粗陈梗概特点对其影响较深。四十回本《平妖传》主要采用“预叙”的方式对二十回本情节进行了逻辑上的衔接,实现了整个故事的完整统一。 第二章是“人物形象”比较研究,二十回本《平妖传》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存在缺失的现象,这种缺失的出现,仍旧是二十回本《平妖传》从宋元话本向成熟章回小说过渡的体现而四十回本对人物进行了形象的完整化和性格的复杂化,是明代小说创作进步和理论发展的促进和影响,反映了晚明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质。 第三章是“思想主题”比较研究,二十回本《平妖传》尽管从某些角度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凶暴和军队的腐朽,但小说表达的“民本论”远远不及“忠君观”。作为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儒家思想是这一转变的原动力。四十回本《平妖传》的“宿命论”则贯穿全书始末,成为四十回本思想主题。受明代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表现“宿命论”成为冯梦龙改编文学的重要特点。 第四章是“叙事结构”比较研究,二十回本和四十回《平妖传》是典型的缀合结构,但二十回本故事相互独立,之间并无因果链接,是一种“后来式”的缀合。四十回本《平妖传》则将“后来式”缀合变为了“因此式”缀合。《平妖传》“后来式”到“因此式”的转变,是古代章回小说“缀合”结构演绎流变特点的一个显著表现,早期章回小说的“后来式”缀合主要受话本分回讲述故事方式的影响,随着作者审美结构意识的提升,“因此式”的缀合结构渐渐成为主要结构模式。 第五章是“小说类型”比较研究,二十回本《平妖传》是一部“述异”与“讲史”合流的小说,是神魔小说的先声;四十回本《平妖传》则是一部真正的神魔小说。在“讲史”的神魔化过程中,二十回本《平妖传》由于自身叙述重心的偏移,成为一次重要的革新,为冯梦龙创作完整的神魔小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四十回本《平妖传》在冯梦龙的改编下,已经成为了与二十回本完全不同的小说,晚明小说与早期小说相比已经表现出重要的不同,即使是对原作的改编,晚明小说仍旧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展现着文学进步的趣味,这种独立和趣味,反映出晚明小说的新质,也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内在发展规律。而二十回本《平妖传》在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则体现了很明显的过渡性。它是宋元话本向成熟章回小说的过渡,也是“述异”和“讲史”的混类小说向真正神魔小说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