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宿主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比较有无基础病对该病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0例非HIV感染宿主合并播散性PS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有基础病组(n=9例,占45%)和无基础病组(n=11例),总结并比较分析两组特点。结果:1、既往有基础疾病患者发病年龄为56(43,67)岁、病程120(30,1080)天,无基础疾病患者发病年龄为37(1,62)岁、病程30(4,90)天,前者发病年龄较后者大、病程较长(P均<0.05)。两组患者均有多种疾病误诊史,其中以结核病误诊率最高为65%(13/20例)。2、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及贫血,其中纳差、乏力、消瘦各18例,浅表淋巴结肿大、肺部湿啰音各15例,咳嗽、皮肤损害各14例,咳痰、肝肿大13例,脾肿大12例,气促、肌肉关节痛1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例中,血清白蛋白(A)均明显下降,血清球蛋白(G)明显增高,A/G比例倒置,ESR、CRP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白细胞(WBC)总数升高17例,3例正常,均以中性粒细胞(N)升高为主,淋巴细胞稍降低,有基础病组WBC总数及N计数升高更明显(P<0.05)。20例中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11例,其中有基础病组8例,无基础病组3例;肾功能损害8例,有基础病组5例,无基础病组3例,有基础病组肝肾功能损害更严重(P<0.05)。4、已测T淋巴细胞亚群13例,CD4/CD8比值均>0.5,11例>0.9,其中8例总Tc、4例CD4及6例CD8百分比低于正常,5例CD8百分比高于正常。已测血清免疫球蛋白8例,均明显高于正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所有患者肺部影像学均有异常,主要表现为单或双侧肺部多样性实质性改变,其中斑片状渗出病变15例、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8例、块状影及空洞各3例、散在小结节影2例。炎症性浆膜腔积液(胸、腹腔,盆腔、心包腔)15例。溶骨性骨破坏8例,其中病理性骨折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病原学来源:活检组织PM培养阳性率最高为73%(8/11例),其次为脓液等分泌物培养64%(7/11例),活检组织病理学61%(11/18例),骨髓培养33%(2/6例),血培养30%(6/20例),骨髓涂片6.7%(1/15例),痰培养6.2%(1/16例)。病理特征为肉芽肿及小脓肿形成、显著干酪样坏死及胞浆内含大量酵母样真菌的巨噬细胞增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有基础病组好转2例、恶化4例、死亡3例,无基础病组好转8例、恶化2例、死亡1例,前者预后更差(P<0.05)。初治有效的12例患者中,复发7例,其中有基础病组4例,复发时间76(23,450)天,复治有效2例,复治无效的1例已使用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及米卡芬净;无基础病组3例,复发时间630(120,1460)天,较前者晚(P<0.05),复治有效3例。复发患者死亡率达29%(2/7例)。两组最终各随访到4例,有基础病组病情稳定1例、死亡3例,无基础病组病情稳定3例、死亡1例。两组最终死亡率达40%(8/20例)。结论:1、PM可感染非HIV感染宿主,感染率与宿主是否有潜在免疫功能损害的基础病无关。PM可引起全身播散性化脓性感染,主要特征为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全身多发脓肿形成,伴严重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害。临床及病理难与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鉴别,最终依据病原学。2、两组比较,有基础病组较无基础病组发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全身炎症反应更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更严重,预后更差。两组复发率及死亡率均高,复发时间长短不定,有基础病组早于无基础病组;复治效果差,甚至所有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提示非HIV感染宿主合并PSM治疗的复杂性。如何选择抗真菌药物、如何判定临床治愈及停药时间、如何防止复发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