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T1倾斜角大小与应用Zero-P系统行单节段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目的:研究T1倾斜角大小与应用Zero-P行颈椎单节段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5月-2015年8月,我院采用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8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49例入组。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33~68岁,平均45.86±7.95岁。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颈椎前凸角(CL),T1倾斜角(T1S),颈椎矢状位偏距(CSVA),手术节段角度(SA),手术节段高度(SH)。末次随访SH和术后SH的差值记为ΔSH,ΔSH>3mm判定为融合器沉降。ΔCL=末次随访CL-术前CL,ΔT1S=末次随访T1S-术前T1S,ΔCSVA=末次随访CSVA-术前CSVA,ΔSA=末次随访SA-术前S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临床效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沉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手术节段分布如下:C4/5节段2例,C5/6节段36例,C6/7节段11例。平均BMI27.16±2.29,吸烟患者14例。手术时间70-130min,平均95.7min;出血量10-100ml,平均52ml。术中减压及内固定放置顺利,均未出现脊髓、硬膜损伤,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48.3个月(24~75个月)。至最终随访,发生沉降的患者19例,未发生沉降的患者30例。术后患者的VAS评分和NDI指数显著减小(P<0.05)。T1S、SA、CL角度的大小与临床效果相关(P<0.05)。融合器沉降的发生与术后临床效果的改善负相关(P<0.05)。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T1S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T1S≤18°是发生融合器沉降的显著危险因素(敏感度73.7%,特异度73.3%,P=0.004),沉降发生率是T1S>18°的患者的7.7倍(P=0.001)。结论:应用Zero-P系统行单节段ACDF手术,术前T1S≤18°的患者术后发生融合器沉降的风险高。第二部分单节段ACDF术后手术节段角度变化与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发生的关系目的:研究手术节段角度变化与应用Zero-P行颈椎单节段ACDF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5月-2015年8月,我院采用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8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92例入组。共9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包括男性53例,女性39例。平均47.04±8.72岁。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的颈椎前凸角(CL),T1倾斜角(T1S),颈椎矢状位偏距(CSVA),手术节段角度(SA),椎前软组织厚度(PST),术后参数的值减去术前参数值分别记为dCL,dT1S,dSA,dPST。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价表评价吞咽困难的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病例的手术节段分布如下:C4/5节段5例,C5/6节段67例,C6/7节段20例。平均BMI 27.5±2.5,吸烟患者31例。手术时间50~130min,平均93.3min;出血量10~100ml,平均42.6ml。随访时间平均46.6个月(24~75个月)。术中减压及内固定放置顺利,均未出现脊髓、硬膜损伤,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12例,其中轻度10例,中度2例,记为A组,未发生吞咽困难80例,记为B组。两组在年龄分布、男女比例、是否吸烟、BMI指数、手术节段分布、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量、术前PST、dSA、dC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dSA是吞咽困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dSA≥8°是发生吞咽困难的显著危险因素(敏感度86%,特异度83.3%,P<0.001),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是dSA<8°的患者的14.4倍(P<0.001)。结论:应用Zero-P系统行单节段ACDF手术,手术节段角度较术前增加≥8°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