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第一部分是探索从痰论治月经病的历史发展沿革,总结各个历史时期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及理论经验;第二部分通过搜集整理近30年从痰论治月经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探索其中用药规律,给临床从痰论治月经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以中华医典为基础,按照时间顺序,对清朝及以前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论述,梳理从痰论治月经病的历史发展轨迹;第二部分以中国知网、维普数据、中国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检索途径全面检索1985年至2015年的现代文献。运用SPSS19.0、Microsoft Excel 2013进行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对其中涉及的月经病种、治痰法及用药进行总结。结果:第一部分研究得出从痰论治月经病起源于《黄帝内经》;隋唐以前是其萌芽时期,代表医家主要有巢元方、孙思邈;两宋时期则是其开始时期,代表医家主要有齐仲甫、陈自明等;辽夏金元时期是从痰论治月经病的发展初期,代表医家首推朱丹溪,他是最早明确提出从痰论治月经病的医家;明代则是其发展中期,代表医家主要有薛已、万全、王肯堂等。清代是其发展后期,同时也是成熟期,代表医家主要有傅山、冯兆张、沈金鳌等。第二部分研究共入选212篇文献,234首中药处方。涉及十种月经病:闭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经行头痛、经行呕吐、月经量多、崩漏、经行眩晕、月经先后不定期。常用治痰法:活血化痰法、健脾化痰法、补肾化痰法、清热化痰法、补肾活血化痰法。月经后期首选补肾化痰法;痛经、闭经首选活血化痰法;月经量多、经行呕吐、经行头痛、崩漏首选健脾化痰法;经行眩晕、月经先后不定期可选健脾化痰法或清热化痰法。活血化痰法高频药物为半夏、茯苓、陈皮、香附、牛膝、红花、苍术、当归、川芎、甘草、桃仁、天南星,药类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辅以理气药,药性以温、平性为主,药味多半辛、苦、甘味,主要归于脾、肝、心三经,聚类药物组合为当归-川芎、桃仁-赤芍、丹参-三棱-莪术、半夏-陈皮-茯苓、当归-川芎-天南星-枳壳-半夏-茯苓-陈皮;健脾化痰法高频药物为茯苓、陈皮、半夏、白术、甘草、苍术、香附、党参、天南星、山药、枳壳、川芎,药类以补虚药为主,辅以理气药,药性多以温、平性为主,药味多半辛、甘、苦味,主要归于脾、肺、胃三经,聚类药物组合为白术-党参、半夏-陈皮、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党参-天南星-枳壳-苍术-香附-茯苓-半夏-陈皮-甘草;补肾化痰法高频药物为半夏、茯苓、菟丝子、苍术、陈皮、淫羊藿、天南星、香附、巴戟天、当归、川芎、甘草,药类以补虚药为主,辅以理气药,药性以温、平性为主,药味多半辛、甘、苦味,主要归于脾、肝、肾三经,聚类药物组合为附子-桂枝、当归-川芎、半夏-陈皮、续断-桑寄生、天南星-香附-半夏-陈皮-苍术-茯苓-淫羊藿-菟丝子。结论:根据在活血化痰法、健脾化痰法、补肾化痰法(以下简称治痰三法)的研究中发现,三法使用药物药性多以温、平性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味为主;脾经是其药物归经之首选。虽是从痰论治,但从药类来看化痰药的使用并没有占首位,而理气药使用居多,体现了“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的理论。此外,化痰止咳平喘药中使用温化寒痰药居多,可知治痰三法所治之痰性质为寒痰。从聚类药物分析可知,治痰三法分别在行气化痰的基础上辅以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补阳药以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