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行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已经被证实对于个人创造力提升、社会生产力进步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然而,近几年小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慢行交通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伴随着机动车道拓宽、路边停车等活动,导致部分道路慢行交通出行者的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提升慢行交通出行者的出行幸福感,分析慢行交通出行者出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论文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2条道路上慢行交通出行者进行调查,采集了674条包括出行满意度、情绪在内的出行幸福感度量指标以及个人、家庭属性、出行属性、道路空间环境属性等信息在内的影响因素指标集,借助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作描述性统计分析。而后,在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出行幸福感量表有效性的基础上,采用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出行幸福感、出行满意度、出行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出行幸福感的具体值,并对步行、自行车出行者的出行幸福感进行特征分析。再分别构建慢行出行、步行出行、自行车出行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t模型,并定义出行更幸福的可能性——OR值。最后通过对模型结果分析及对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提出步行、自行车出行者的出行改善策略。论文研究发现:第一,慢行出行群体独自一人出行或者步行出行群体陪伴者为孩子时,出行幸福体验有所下降,自行车群体的出行陪伴者为朋友时,出行幸福感提升;第二,步行道路、自行车道路宽度的最优组合分别为(4.42米,2.8米)、(4.42米,3.08米)、(4.42米,3.36米)以及(4.86米,3.36米),当不能达到最优组合时,设置时可以参考文中较优组合;第三,步行出行者更希望出行道路的机非分隔采用划线隔离,自行车出行者则更希望机非分隔为护栏隔离;第四,存在路内停车干扰对自行车出行者的出行幸福感消极影响较明显;第五,步行出行道路公交站距在300—500米或者出行道路距离地铁站点小于300米,均对出行者的出行幸福体验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