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调节过程既包括有意识的成分,又包括无意识的成分。以往研究过分强调外显情绪调节而忽视内隐情绪调节;最近一些研究开始重视内隐情绪调节过程,主要分为情绪调节的内隐表征和无意识目标引发的内隐情绪调节行为两类。本研究考察在焦虑情境中,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自动调节行为这两类内隐情绪调节对大学生情绪反应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焦虑这种负性情绪。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一通过句子整理任务范式实现情绪调节目标的阈下启动,将30名大学生被试分为情绪调节目标启动组和无目标启动组,考察在焦虑情境下其对情绪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负性情绪诱发情境下(焦虑情境),启动情绪调节目标组的被试相比较无启动组,皮肤电的增加值和手指温度的降低值更多,投射评分的分数与图片标准参数的分数差异更加显著,即情绪调节目标启动组的大学生被试并未表现出相对更具适应性的生理激活模式,这与以往的内隐情绪调节的研究大相径庭。研究二通过内隐联想测验(ER-IAT)将大学生被试分为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积极和消极各30名,在负性情绪诱发情境下(焦虑情境),采用句子整理任务范式阈下启动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动态考察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阈下内隐情绪调节启动对情绪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情绪体验的皮肤电、皮温和投射评定上,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主效应显著,无意识目标的主效应及其与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具体结果为:控制型内隐态度个体的皮肤电增加值和手指温度降低量均显著多于表达型,与图片标准参数的分数差异更加显著,并未表现出适应较好的生理反应。无论在情绪调节有目标启动还是无目标启动条件下,控制型内隐度被试的情绪反应均比表达型更加强烈,表现在皮肤电的增加值和手指温度的降低值更多,与图片标准参数的分数差异更加显著,说明持控制型内隐态度的被试虽然会无意识采用思维抑制策略来进行情绪调节,但在使用这种策略时其效果和动机却背道而驰。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丹尼尔·文格纳提出的反弹效应的存在,说明采用内隐情绪抑制的策略并不能有效进行情绪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