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法中的“公共场所”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yl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法中的“公共场所”都是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需要进行解释。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对“公共场所”的争议可归纳为两个问题:刑法中的“公共场所”应当具有哪些特征?其特征是否具有相对性?本文先探寻各罪名所保护的法益,然后运用以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为原则、以目的解释为核心的刑法解释方法诠释各罪名下公共场所的特征。“公共场所”之“公共”是对场所内人员的要求,其判断应当综合“现实的人数”、“人员数量的不特定性”以及“人员身份的不特定性”三方面的因素。“现实的多数人”是“公共”的核心,而“人员数量的不特定”和“人员身份的不特定”是对“现实人数不满足‘多数’但同样值得刑法作为‘公共’保护”的情形之必要补充。根据不同罪名保护法益不同,“公共场所”之“公共”具有相对性。“公共场所”之“场所”应当具有现实性,网络空间等不属于刑法中的“公共场所”。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高技术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战形式,已经渗透到现代战争的各个方面,并日益成为决定战争进程乃至战争胜
近些年来,对消费者权益侵犯问题日益突出,各类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给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带来极大的伤害,致使上世纪20年代产生的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被人们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进
1957年的反右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整风导致反右斗争扩大化,不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而且中止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在日后2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历史产物,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庄严使命。为此,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进行了长期不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