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 Ragonot)是我国松属针叶树重要的球果和枝梢害虫。在我国北方主要危害油松球果,特别是结实期的油松种子园、母树林,受害最为严重。目前,对松果梢斑螟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化学防治研究报道较多,但从化学生态学角度研究油松挥发物与松果梢斑螟危害方面,还没有报道。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寄主挥发物化学分析和活性测试的方法,研究了松果梢斑螟寄主选择活性成分,结果如下: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松果梢斑螟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受器。松果梢斑螟成虫触角上分布有7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耳形感器和钟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为Ⅰ型和Ⅱ型,腔锥形感器分为无缘毛腔锥感器和具缘毛腔锥感器。观察结果显示,松果梢斑螟的雌雄虫触角的形态差异明显,感受器类型也有所不同。鳞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只在雄虫触角上有,雌虫则没有。在触角的鞭节上,分布的感受器最为丰富,约占感器总数的95%左右;其次为梗节上的感器,约占总数的3.5%,柄节上的感受器最少,约占总数的1.5%。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了松果梢斑螟触角对其寄主挥发性物质的电生理反应。虫害油松球果挥发物的EAG反应明显高于康健油松球果挥发物的EAG反应,雌蛾反应尤其敏感。通过对6种萜类化合物及不剂量的EAG测定结果可知,雄蛾的EAG反应值最高,其次是未交配雌蛾,已交配雌蛾最低。松果梢斑螟成虫对β-香叶烯、D-柠檬烯和萜品油烯的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1R-(+)-α-蒎烯、(+)-β-蒎烯,反石竹烯最低。当浓度为0.1μg剂量时,梢斑螟已交配雌蛾的EAG反应值达到最大,不再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敏感区。松果梢斑螟雌、雄蛾对不同混合组分样品的EAG反应结果表明:梢斑螟已交配雌蛾对α-蒎烯+β-香叶烯+ D-柠檬烯这个混合组分样品的EAG反应最强烈,β-蒎烯在组合中起抑制作用,α-蒎烯在各组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β-香叶烯和D-柠檬烯起增效作用。松果梢斑螟成虫对非寄主挥发物EAG反应结果表明:雌雄蛾之间的EAG反应值变化也很明显,反-2-己烯醇和乙酸丁脂的触角电位反应最高。本研究比较了松果梢斑螟触角感受器类型和分布特点,探讨了寄主挥发成分对松果梢斑螟的作用,初步确定了松果梢斑螟成虫驱避剂和增效剂,为松果梢斑螟的化学信息调控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