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用儿童精神障碍调查筛查表及半定式诊断检查(K-SADS-PL)、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付方式问卷(CSQ)对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91名男性青少年暴力犯和湖南省长沙市某普通中学36名男性学生进行调查和评估。结果:1.研究组既往在校期间因暴力事件被处分次数多于对照组;其烟草使用、酒精滥用及依赖、毒品使用、物质滥用及依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除酒精滥用及依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外(P>0.05),其它条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显著性(P<0.05)。2.研究组家庭人均月收入普遍低于对照组,存在较多的家庭“破裂”情况(父母离婚、丧母/丧父);其主要抚养人的管教方式以粗暴打骂、百依百顺、严厉约束、放任自流及过分照顾为主,而对照组主要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则以帮助开导为主,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3.研究组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对照组,且多从事技术性较低、稳定性较差的职业,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显著性(P<0.01)。4.研究组BIS总分、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父亲的“惩罚、严厉”及母亲的“过度保护、干涉”)得分、家庭矛盾性特征得分、负性生活事件部分因子(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得分、不成熟应付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家庭功能亲密度及适应性得分、部分家庭环境特征因子(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得分、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得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5.以有无暴力犯罪为分类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发现解决问题及自责应付方式、负性生活事件的受惩罚及学习压力因子、客观社会支持因子、理想家庭适应性因子及家庭环境知识性因子能较好判别有无暴力犯罪,所得判别方程式对有无暴力犯罪判别的总正确率为89.0%。结论:1.男性青少年暴力犯具有冲动性特征。2.男性青少年暴力犯常存在不良的家庭结构和环境。3.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社会支持差,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负性生活事件较多,易采用消极不成熟的应付方式。4.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及自责因子、负性生活事件中的受惩罚及学习压力因子、客观社会支持、理想家庭适应性及家庭的知识性特征是识别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主要高危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