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探讨台湾省花莲县北部阿美族里漏社祭祀团体岁时祭仪音乐,以族群的内观提出「从音乐看文化的观点」,作为本文之思考命题。「灵路上的音乐」之内容,尝试跨越人类学在提出研究丈化理论之有限性,突破以往阿美族音乐研究对歌曲旋律与歌词中衬词的诠释,提出「lalan」(路)的架构下之音乐「mararum」(存在的乡愁)旋律特质之论点,作为本文论述之基础。 「灵路上的音乐」以祭仪「calay」(神路)因素、祭仪「kawas」(神灵)对象、仪式时间关系为「lalan」(灵路),并以祭仪七种元素所构成的各种不同岁时祭仪中之歌曲,作为灵路上的「音乐」。音乐旋律特征以歌曲中,三个相邻下行音内的四度、二度音程关系为主轴;在一首歌曲首、中、尾部份,所具有之首尾「呼应性」,首中尾之「串联性」及歌曲与歌曲间之「衔接性」,以构成线性音乐的「路」。音乐之表现,以祭师专有的「luku」歌唱形式为主要手法,在一个时间象限内,同时兼有歌唱与说话之意思,并以歌词中「a,i e、o、ai」的衬词,呈现出「天-地-人」的关系,使音乐的歌词与旋律,具有文化之路的指向性。 本文在音乐旋律及歌词间所相应之「天-地-人」关系上,井未涵盖非祭师所执行的祭仪与音乐,如「丰年祭」、「成年礼」、「船祭」等;未来研究主题将从祭仪音乐延伸到一般性歌谣,并可扩充本文音乐论述,也是日后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