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观察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试从血浆β-内啡肽(B-endorphin,B-EP)探讨其作用机制。旨在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一种具有稳定疗效、可重复操作、经济简便、安全的临床针刺治疗模式。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入选标准,将6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口服卡马西平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先取患侧的风池穴,采用温通针法,再取健侧远端的合谷、后溪、中渚、内庭、昆仑、足临泣,采用捻转泻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取穴参照面痛常规治疗穴位。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生活质量评分、疼痛症状积分,并检测血浆β-Ep的含量。结果:1.治疗期间,每组各脱落1例,最终完成课题研究的有60例。2.疗效率:经治疗8周后,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愈显率73.33%;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愈显率46.67%;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VAS评分比较: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疼痛症状积分: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积分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浆β-EP含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β-EP含量均较健康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β-EP含量均较前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课题研究结果提示,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疼痛症状积分,能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优于常规针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浆中β-EP的基础含量较健康群体低,说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对疼痛的抑制能力较健康群体差,经治疗后,两种方法均能升高患者血浆β-EP的含量,提高患者抑制疼痛的能力,且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优于常规针刺,提示这可能是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