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始生态管控的实践,探讨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守住城市发展的“底线”。目前划定了生态控制保护规划后往往也面临以下问题:一是规划好的生态控制区范围和毗邻集中建设区内的生态空间共同组成的生态空间网络尚缺乏连通性研究,二是单一的管控而缺乏保护性利用措施也会造成生态区内外城乡差异大,城市居民也无法享受到生态空间的服务性功能。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研究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相关特征,试图基于生态管控规划,研究生态控制区和集中建设区完整的生态网络空间布局研究,以及研究管控下的生态空间对于城市乃至区域范围内所能发挥的游憩功能和生产功能,并通过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几大方面来研究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实施与管理机制。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有:(1)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管控理论性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管控规划从核心特征、目标体系、空间尺度和作用载体四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总结出两类规划所研究的主体都是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网络空间,前者着重于空间优化与功能研究,后者着重于生态空间的保护性研究,两类规划虽然作用目的不相同但功能上却相互依托,共同构建城乡生态空间体系,此部分不仅是后续研究的可行性,也为案例中生态管控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笔者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作用主体三个方面,总结了基于生态管控下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具有的几大特征,再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成要素、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技术方法、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理论依据三个方面出发,为之后的案例中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提供相关理论基础。(2)生态管控下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研究以武汉都市发展区北部新城组群为例,笔者通过ENVI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用地要素提取,将景观要素分为:农田、森林及草地、水体、建设用地、裸地5大类,并在Fragstats4.0软件中计算优化之前的景观格局指数,结合ArcGIS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对规划范围内的现状进行初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整个规划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集中建设区范围内的建设程度较高,亟需提升建设区内各类生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再依据连通性原理对现状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空间进行梳理,通过场所和连接通道将建设区内的生态空间与生态基底相连接;最后,在提取优化后的斑块,在Fragstats4.0软件中计算优化后的景观格局指数,最终优化后的景观格局连接度指数提升了38.10%,景观形状指数提升了14.68%,香浓多样性指数提升了7.02%,表明主要发挥生态作用的依旧是生态控制区范围,但通过建设区内生态网络的完善可以较大提高整个生态空间的连通性。(3)生态管控下生态空间的游憩功能与产业功能研究结合生态管控区内的景观风貌现状和产业生产现状,基于生态管控规划中对于规划范围中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总量的控制,对整体生态网络提出游憩功能和产业功能的规划。在游憩规划中,根据现状划定“一带三廊、四心两片区”的结构,并划定9大郊野公园体系;在产业功能规划板块,笔者依据郊野公园体系,在不同的公园内部设置项目点,通过观光旅游业和农业旅游业来推动产业的发展。(4)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实施机制与长效机制研究首先笔者提出建立生态管理制度、建立立法保障制度、建设生态社区与生态村、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四大方面诠释了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的保障机制。其次,探讨了生态控制区和城镇建设区的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实施落实及长期管理的手段技术方法,从技术、经济、法律三大视角探讨了不同角度下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最后,笔者提出了在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的同时,为保障生态空间的长期健康性与稳定性所应建立的动态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动态监督机制,来应对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