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食管裂孔疝行腹腔镜食管裂孔修补术联合Nissen360°胃底折叠术与Toupet270°胃底折叠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于2010年2月-2014年2月使用腹腔镜微创技术行Nissen360°胃底折叠术和Toupet270°胃底折叠术进行治疗的137例食管裂孔疝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77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57.1±11.2)岁,在这137例患者中包括Ⅰ型食管裂孔疝59例,Ⅱ型食管裂孔疝51例,Ⅲ型食管裂孔疝18例,Ⅳ型食管裂孔疝9例。其中行腹腔镜Nissen360°胃底折叠术62例,行腹腔镜Toupet270°胃底折叠术75例。对两组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术后反酸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Demeester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临床观察,然后对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结果:1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中未出现中转开腹手术,未出现术中脏器损伤导致大量出血病例,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36个月,术后未出现症状性复发,未出现出血、气胸、消化道瘘、大量胸腔积液、纵隔感染及纵隔脓肿等并发症,有7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其中Nissen组4例,Toupet组3例,给予非手术治疗,经治疗后复查,胸腔积液均已吸收。术后Nissen组有10例出现吞咽困难,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为16.13%,这10例吞咽困难病例均未使用补片修补,经改变饮食习惯如细嚼慢咽、少食多餐、进食流质,同时进行抑制胃酸药物治疗、增加胃肠动力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3个月后,4例吞咽困难症状减轻,6例吞咽困难症状无明显减轻,这6例患者行胃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后症状缓解;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反酸,反酸的发生率为4.84%,经抑制胃酸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术中Toupet组有5例巨大食管裂孔疝使用补片修补,术后Toupet组有4例出现吞咽困难,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为5.33%,这4例吞咽困难病例均未使用补片修补,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有7例患者出现轻度反酸症状,反酸的发生率为9.33%,经给予抑制胃酸药物、促进胃动力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Nissen组高于Toupet组(16.13%vs5.3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Nissen组和Toupet组的统计学比较显示:年龄、患病时间、体型偏肥胖与体型正常的因素对两组间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影响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Nissen组和Toupet组中食管运动功能因素对两组间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即食管运动功能异常的患者行Nissen胃底折叠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于行Toupet胃底折叠术的患者。Nissen组手术时间为110.55±10.17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1.23±3.22毫升、术后反酸的发生率为4.84%、术后3个月Demeester评分为10.3±4.6分、术后住院时间为5.11±1.34天;Toupet组手术时间为112.46±12.55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0.16±3.18毫升、术后反酸的发生率为9.33%、术后3个月Demeester评分为11.2±3.5分、术后住院时间为5.04±1.27天;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反酸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Demeester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裂孔疝患者行腹腔镜Nissen360°胃底折叠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于行Toupet270°胃底折叠术,考虑与行Nissen360°胃底折叠术时食管下端胃底包裹过紧有关,食管下端被胃底包裹紧密时可阻碍食管的正常生理蠕动,引起吞咽困难。如果术前食管运动功能异常,则行Nissen360°胃底折叠术后更容易发生吞咽困难。我们认为应该依据每一位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实施与每个个体相适应的胃底折叠术式。对于通过食管测压结果显示食管运动功能良好而且术前进行食管24h p H值监测结果显示为重度胃食管反流(De Meester评分>100)的患者选择做Nissen胃底折叠术;对于通过食管测压结果显示食管运动功能欠协调或者术前进行食管24h p H值监测结果显示为中度胃食管反流(De Meester评分为50~100分之间)的患者选择做Toupet胃底折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