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法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从已知90种细胞因子中筛选出可能与UC发病相关的细胞因子,探讨其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与西药美沙拉嗪灌肠液做对比,观察自拟化瘀通阳灌肠方药对UC大鼠的疗效,说明这些细胞因子在中药干预后的变化情况。 方法: 实验一:1)造模: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4只,鼠龄约8周,体质量为170-190g,正常饮食一周,适应环境后进行实验操作。从54只大鼠中随机取14只为空白对照组,自由饮用水及饲料;其余40只为模型复制组,5%DSS溶液自由饮用7天,每日每只大鼠给予5%DSS溶液4mL灌胃,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第7天结束后随机剖取6只模型大鼠及4只空白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UC模型大鼠是否建立,留取4只空白对照组及4只模型复制组大鼠结肠组织,用于细胞因子检测; 2)治疗: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将剩余模型复制组30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美沙拉嗪组与化瘀通阳组,每组各10只,分别予生理盐水、美沙拉嗪灌肠液、化瘀通阳灌肠液各2mL灌肠治疗,每日1次,每次10分钟,自由饮食及饮水; 3)取材:治疗10天后,麻醉并采用颈椎脱臼方法处死大鼠,迅速剖腹取出结肠肠壁1-2cm,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以备检测组织学指标。随机取化瘀通阳组及美沙拉嗪组大鼠各4只,剖取重量约200mg的病变肠管,迅速液氮冻存,-80℃保存,以备检测细胞因子之用; 4)实验室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大鼠活动状态、皮毛光泽度、体质量变化及粪便性状、便潜血情况,计算疾病活性指数(DAI)评分;镜下观察病理变化,计算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对结肠组织行细胞因子检测。 实验二:运用免疫组化法对筛选出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2)进行验证。分别取各组大鼠结肠粘膜标本,根据苏3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在镜下进行划片,包埋组织芯片蜡块、组织芯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计算免疫组化染色定量评分。 结果: 1、疾病活动指数(D A I)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复制组DAI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化瘀通阳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拉嗪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拉嗪组与化瘀通阳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织学病变评分(T D I)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复制组TDI评分明显升高,统计学存在显著差异(p<0.01);化瘀通阳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拉嗪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通阳组与美沙拉嗪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抗体芯片结果:筛选出可能与U C相关的细胞因子共26种,其中,MIP-2在模型复制组肠粘膜组织中较空白对照组呈高表达。治疗后美沙拉嗪组与化瘀通阳组肠粘膜组织较模型复制组中均呈低表达。IL-10在模型复制组肠粘膜组织中较空白对照组呈低表达,治疗后美沙拉嗪组与化瘀通阳组较模型复制组肠粘膜组织中呈现高表达。 4、免疫组化结果:正常对照组未见或见少量棕色染色的MIP-2蛋白表达,模型复制组较空白对照组相比,染色程度高于空白对照组,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治疗,美沙拉嗪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通阳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通阳方与美沙拉嗪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利用葡聚糖硫酸钠造模方法可以建立可靠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2、化瘀通阳方能够降低U C模型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学损伤指数(TDI)。 3、MIP-2与IL-10可能与U C的发病相关,MIP-2的表达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的趋势,经化瘀通阳方药干预后MIP-2表达降低、IL-10表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