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室采用常规平板稀释划线的细菌分离方法从岳麓山土壤中筛选出的1株絮凝微生物,菌株编号为GA1,经16S rDNA序列(GenBank序列登陆号DQ166375)分析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命名为Paenibacillus polymyxa GA1,菌种保藏号CCTCC NO:M206017;经研究发现该菌株所产絮凝剂为高效产絮菌株。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多粘类芽孢杆菌(GA1)所产絮凝剂(MBFGA1)与聚合氯化铝(PAC)配合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过程进行了优化。设定的5个影响因子分别为MBFGA1投加量、PAC投加量、pH值、CaCl2投加量、快搅速度。2个响应值为絮凝率和絮体粒径。响应面实验分别拟合出了关于絮凝率和絮体粒径的二次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449和0.8029,表明拟合情况良好。根据2个响应值的分布情况,推算出最适粒径为0.7mm。同时,以絮凝率100%、絮体粒径0.7mm为目标值,确定了最佳复配絮凝条件: MBFGA1 99.75mg/L,PAC 121mg/L,pH 7.3,CaCl2 27mg/L,快搅速度163rpm。通过对Zeta电位和电镜扫描图片的分析,比较不同絮凝条件下的特点及机理。从Zeta电位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PAC在改变胶体表面电位使其脱稳聚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而从扫描电镜图片以及实验观察情况分析MBFGA1具有较强的吸附架桥及网捕作。运用荧光分光光度法,通过8-HQ和Morin试剂考察了MBFGA1与PAC复配处理过程对水中残留铝的影响和具体的作用机制等。PAC絮凝处理后的铝残留情况较严重,上清液总铝浓度达到了9.012mg/L,其中生物毒性最强的无机单核铝达到了0.392mg/L。而PAC与MBFGA1复配絮凝处理后,上清液总铝浓度为PAC单独使用时的59.1%,无机单核铝的浓度也只为PAC单独使用的44.6%,铝去除效果明显。2种絮凝剂的复配对于提高絮凝效率,降低微生物絮凝剂成本,减少传统絮凝剂二次污染都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