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赵氏孤儿”的故事源远流长。它经历了历史记载、文学呈现、舞台表演和电影演绎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此过程之中,故事被不断地重新塑造、重新建构、重新解说,故事内涵逐渐丰满起来,所包含的强烈的戏剧性、独特的艺术性和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在“赵氏孤儿”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主体精神的不断渗入,故事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流变性。本文主要针对“赵氏孤儿”故事戏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在发展过程中,从不同形式的“赵氏孤儿”故事戏为切入点,研究它们在流变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总体概述“赵氏孤儿”故事如何从一段历史逐渐演变为一种历史典故的全过程。追根溯源,“赵氏孤儿”故事最早来源于《春秋》的两条简单的史实记载。此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吕氏春秋》中均有相关的记载,但以《左传》中的记载最为完整。在此,“赵氏孤儿”故事已初具雏形,但并未提及孤儿,可见,孤儿的形象还尚未出现。到司马迁的《史记》,故事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传奇色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搜孤救孤的故事,“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基本成型。从此以后,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被采用和改写最多的题材之一。在后来的众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故事的缩影。第二章:从具体方面来细化研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从元明刊本的比较、对本事的突破、流传过程中主题的改变以及戏剧本身呈现出的艺术魅力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深挖细研之后,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在“搜孤救孤”的过程中,英勇献身、献计的正义之士们的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后人以人性的启迪,意义深远。第三章:根据景李虎的观点,南戏《赵氏孤儿记》由元刊杂剧《赵氏孤儿》派生而来,并产生出两个分支:一是由《正始》所据底本到锦本《孤儿》,再到富春堂本《赵氏孤儿记》、世德堂本《赵氏孤儿记》,另一是由《正始》所据底本到明传奇《八义记》。本章重点阐述南戏《赵氏孤儿记》的重要价值、《八义记》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改编以及《八义记》的艺术价值等方面。通过对《赵氏孤儿记》与《八义记》这两个分支的研究,来把握由元杂剧到南戏《赵氏孤儿记》的发展变化。第四章:主要探讨近代以来“赵氏孤儿”故事戏的戏曲流变。随着杂剧《赵氏孤儿》的声名鹊起,法国的传教士将其译成法文传到了法国,很快就有了英、德、意、俄等文的译本,伏尔泰受到它的启发,写成五幕诗剧《中国孤儿》,引起轰动。由于创作背景和剧作家的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这两部作品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主要通过情节、主题、戏剧观等方面为切入点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随着话剧艺术的风声水起,国话版、人艺版、中戏版《赵氏孤儿》相继上映,由于编导的不同,这三版话剧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当然,近代也出现了许多演绎“赵氏孤儿”故事的地方戏,也是“赵氏孤儿”故事戏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不可忽略。第五章:重点阐述在现当代艺术形式中,电影、电视剧对赵氏孤儿戏的改编,由于电影和电视剧都是新出现的中国综合艺术,在观众熟知故事的同时,如何在电影和电视中寻求突破,画面效果、语言艺术、观众的审美需求等因素都在导演的考虑范围之内,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必然会掺杂一些其他的成分,给作品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原本的艺术性自然而然就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