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国有单位的高工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和学者们也开始对国有单位工资体制改革路径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过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定性描述和规范性建议,缺少对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的灵感来源于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加深对现实经验的理性思考,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从技能回报的角度入手,着力研究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的工资差距问题。具体来说,文章分为五部分:一是分析了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两个部门间和部门内的工资差距,勾勒出工资体制改革的轮廓:二是对国有单位的技能回报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有单位工资决定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为国有单位工资体制改革提供了证据;三是从对制度背景的分析入手,运用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工资决定的理论模型,结合对两个部门工资差距的分解结果,对原因进行定量分析;四是将工资差距和技能回报统一在一个框架下,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工资全分布条件下工资差距的波动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分解;五是对结论进行总结,并尝试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首先,本文对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两个部门间和部门内的工资差距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两个部门间的工资差距不断扩大。之后,进一步对两个部门各重要分位点的工资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非国有单位的工资分布更分散,富人致富的速度超过穷人,中低分位工资差距大于高分位。而国有单位的工资分布相对集中,工资增长速度在工资分布各分位上相对一致,而且工资差距在各分位间的变动没有显著差别。 其次,本文运用Mincer方程对国有单位1989-2009年的技能回报进行了估计,证实了教育回报率在这期间显著提高,工作经验回报率变动不大。另外,本文通过估计各种修正的Mincer方程对各种分组的技能回报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 再次,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别运用劳动力市场流动模型和Blinder-Oaxaza分解方法对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技能回报是推动工资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另外,通过运用Quantile-JMP分解技术,我们对影响工资差距的结构效应和价格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从中发现,2000年之前国有单位高技能劳动力群体承受了负的技能溢价,人力资本价值被制度性压低,而低技能劳动力群体则享受正的技能溢价;2000年之后,国有单位各分位点上都出现了正的技能溢价,低技能劳动力受益更多。 最后,本文对实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建立统一、灵活、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有所贡献。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进行了测度;二,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技能回报率进行了估计;三,用Q-JMP方法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四,针对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