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是引发全球性的幼畜及幼崽水样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畜牧业及养殖业的发展被ETEC严重制约。在发展中国家,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也由于ETEC而受到严重威胁,主要原因是ETEC是引发旅游者及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关于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较多,黏附素(Adhesion)和肠毒素(Enterotoxins)[2-41是ETEC关键的两种致病因子,但是,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其发生与发展均是病原菌和宿主细胞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深入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彻底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关键所在。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 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众多疾病致病机制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LncRNA是不编码蛋白质,而在多环节中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类RNA分子的总称,其转录本长度超过200核苷酸,主要位于细胞核内,可从转录及转录后或表观遗传等层面。而目前有关于LncRNA与ETEC引发的肠道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建立及评价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致腹泻的模型,通过LncPath芯片技术筛选显著性差异表达的LncRNA并验证。方法:将ETEC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建立感染性腹泻的模型,通过形态学观察,体重变化,腹泻率/腹泻指数记录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对小鼠模型进行初步评价。提取小鼠肠组织中的全蛋白,通过标记法蛋白芯片的技术,检测感染ETEC后小鼠肠组织中Th1 Th2, Th17细胞因子的变化,进一步评价动物模型。提取小鼠肠组织中的总RNA,通过LncPath芯片技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筛选显著性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预测ETEC引发的感染性疾病的靶基因。结果:(1) ETEC感染小鼠后,小鼠腹泻率、腹泻指数均显著升高,体重下降。(2)组织病理学观察,ETEC感染小鼠后,肠组织结构被破坏,微绒毛脱落,组织严重损坏且有炎性细胞浸润。(3)ETEC感染小鼠后,肠组织中IL-1β、IL-2、IL-3、IL-4、IL-5、IL-6、IL-10、IL-23、GM-CSF均显著性升高,且Thl、Th2细胞因子的总体水平上高,Thl/Th2的比值降低。(4)ETEC感染小鼠后,肠组织中有9条LncRNA表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表达水平上调2条,表达水平下调7条。肠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RNA有26条,其中表达水平上调15条,表达水平下调1]条。结论:(1)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后小鼠发生腹泻,体重下降,肠组织被破坏。(2)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后肠组织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发生漂移,偏向Th2型细胞因子,导致机体发生炎症反应。(3)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后肠组织中LncRNA存在差异表达。(4) LncRNA ENSMUST00000122226可能调控ETEC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炎症反应的发生与发展,为研究感染性腹泻提供新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