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新旧转折中的现代散文发生期,体现了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艰难选择,折射了戊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通过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改变、理论的论争、散文美学资源的再选择、主体的彰显和散文语言的技术性实践等多重路径的探索,实现了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复杂转换。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阐释了“散文”、“传统散文”、“现代散文”、“发生期”等重要概念的理论涵义,分析了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基本历史格局和研究现状。第一章,从现代传媒兴起与现代散文新生相结合的角度,考察现代散文孕育的独立“空间”。中国社会形态历经晚清末年、辛亥革命、五四初期的变迁,随着报刊的兴起、公共舆论空间的开启,传统散文的“阐教翼道”的范式被解构,现代散文正是借时代话语和传媒载体获得新生的独立空间。正统散文的变异、“新文体”的创新、白话议论文和讽刺文的先行、“逻辑文”的臻善等多种书写实践,散文成为知识分子写作首选的重要载体。第二章,从散文理论的变革中考察现代散文文体独立性的生成。有着深厚理论传统的中国散文,不仅是“阐教翼道”的政教文本,更体现了民族文学艺术特点的语言范式。在新旧交替之际,散文既从西方文论中汲取“欧西文思”,走向“雄放隽快”的主题和审美经验;又从传统范式中离析出简洁、清晰的表达功能;同时挖掘传统中的异端作为审美资源的再选择。散文的审美困境既发生于新、旧文学之间,也论争于新文学内部,形成了异质同构的理论自觉形态。第三章,作为知识分子精神镜像的现代散文,既体现了时代话语的纷繁主题,也彰显了作为散文主体的强烈意识。在批判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激扬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的多元主题中,始终矗立着“我”的独见与主张。从晚清时“人的觉醒”到五四初期“人的崛起”,现代散文发生期的精神品质表现出迥于传统的独特性。第四章,从语言转换的技术路径考察现代散文发生期的特质。语言艺术作为文学最鲜明的特质,不仅是新旧散文转换的显性标志,也是其发生期的重要内容。晚清至五四初期的“国语运动”的主题从文言的趋于浅白转变为以白话为主体;“白话文运动”从世用的应用功能转变为文学的审美要求;语言艺术为散文文体获得新文学最高成就的殊荣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语,从宏观上俯瞰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历史图景,进一步分析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场域共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