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为群落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范式,该范式强调区域范围内群落中的综合变异,强调环境特点和栖息地之间通过扩散调节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空间变化。集合群落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同一系统中多物种共存的机理、多样性的成因与维持机制。为此,必须检验能够解释集合群落结构理论上的四个生态范式,即(1)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2)斑块动态理论(the patch dynamic);(3)物种分配理论(species sorting)和(4)集团效应理论(mass effect)。而国内外有关陆地小型哺乳动物集合群落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实证研究则更少。本研究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区域组成调查的基础上,于2006-2012年,在阿拉善左旗南部荒漠景观的8个斑块中,利用标志重捕法对啮齿动物及栖息地环境因子进行了专门研究,应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偏冗余分析(Partial RedundancyAnalysis,Partial RDA)评估环境特征和空间特征对物种组成的影响,明确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特征,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1、3、5、7年)和不同季节(春、夏、秋)集合群落动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区域尺度下,啮齿动物群落Jaccard多样性指数与Sorenson多样性指数变动趋势相似,Cody多样性指数变动规律与Jaccard多样性指数与Sorenson多样性指数的变动规律相反,植被是影响啮齿动物共存的重要影响因素。 (2)较大区域,纯环境变异对物种组成的变化作用极显著(P<0.01),纯空间作用显著(P<0.05),该区域啮齿动物构成集合群落,集团效应范式解释该区域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的结构。 (3)较小区域,纯环境变异对物种组成的变化作用显著(P<0.05),纯空间作用不显著(P>0.05),该区域啮齿动物构成集合群落,并由物种分配理论解释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的结构。 (4)在不同时间尺度下,较小区域啮齿动物优势种未发生改变,均为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在1年、3年、5年和7年不同的时间动态中,生境斑块之间扩散的鼠种为2种、4种、4种和5种,扩散的个体为4、38、63和90;扩散的鼠种及数量逐渐增加。 (5)在1年、3年、5年和7年不同时间尺度下,较小区域中,草本盖度均显著影响啮齿动物物种组成。纯环境特征解释的变化均显著,纯空间特征解释的变化均不显著,集合群落结构均由物种分配范式解释。 (6)较小区域,春季优势种为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夏季和秋季优势种均为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在不同的季节,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结构均由物种分配范式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