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非鱼(Tilapia)俗称“非洲鲫鱼”,原产非洲,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鲡鱼科(cichlidae),共三属,约100多种。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先后引进了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等品种,至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家。但由于早先引进的罗非鱼基础种群太小,有些还是从第三国引进的,多存在遗传瓶颈问题;此外,由于罗非鱼可以种间杂交并且后代可育,致使我国养殖罗非鱼群体的遗传渐渗或混杂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罗非鱼的种质质量急剧下降,出现了生长速度减慢、性成熟年龄提前和繁殖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已大大制约我国罗非鱼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性状优良的罗非鱼品系是我国罗非鱼养殖的当务之急。
本论文旨在运用微卫星和SNPs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进行标记-性状连锁分析,寻找影响罗非鱼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为罗非鱼选育提供遗传学依据,从而加速育种进程、减少育种中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具体如下:
1.与尼罗罗非鱼生长相关的微卫星DNA标记的筛选和验证
利用SPSS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LM)对65个微卫星位点与尼罗罗非鱼体重等主要生长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鹭业群体中有8个微卫星标记(UNH130、UNH183、UNH911、GM558、UNH211、UNH176、UNH914和UNH974)与体重等主要生长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其中有2个微卫星标记(UNH914和UNH974)与番禺群体的体重等主要生长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1个微卫星标记(UNH176)只与体重显著相关(P<0.05)。对与生长相关的标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找到了对3种性状有利的基因型或等位基因。
2.罗非鱼MC4RcDNA和基因组DNA的克隆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receptor-4,MC4R)是5种已被发现的黑素皮质素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属于跨膜G-蛋白耦联受体超级家族,对于调节动物的采食量、体重及能量稳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RT-PCR和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尼罗罗非鱼MC4R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543bp,其中5非编码区为477bp,3非编码区为82bp,开放阅读框(ORF)长984bp,共编码327个氨基酸,其蛋白等电点为8.17,相对分子量为36.7kD;应用基因组步移技术获得了MC4R基因组DNA序列,全长为2547bp,其中5侧翼序列长为148lbp,3侧翼序列长为82bp,转录区序列长为984bp,只有一个外显子。
3.罗非鱼MC4R基因SNPs的筛选和关联分析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PCR-RFLP和CRS-PCR技术对尼罗罗非鱼MC4R基因启动子和外显子区域进行了SNPs位点的检测和分型,结果共检测到5个SNPs位点(-G1000C、-T974A、C276T、C561T和C708T),其中外显子上的3个SNPs位点均为同义突变。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5个SNPs位点与尼罗罗非鱼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SNPs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体重均值差异最大值分别为9.5%、23.2%、14.4%、18.6%和13.5%,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将5个SNPs位点不同基因型组合成7种双倍型(去掉频率小于3%的组合),关联分析表明,在体重和体长这两个主要生长性状方面,双倍型D4与D1、D3和D6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双倍型D2与D3、D6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因而可以考虑将MC4R基因作为影响罗非鱼体重等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应用于罗非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