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保障房配置模式对居住区位的影响分析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jc2009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各种“城市病”不断蔓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均衡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强调的核心观念,居住空间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住房制度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保障房安居工程对城市居住区位的负面效应已初步显现。本文旨在研究不同保障房配置模式对居住区位的影响差异,以期通过科学合理的保障房建设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本文分为理论分析、方案设计和实证研究三部分,(一)理论分析:①构建普适性的住宅社区对居住区位的驱动机制,剖析作为消费者的居民与供应者的市场、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社区内、外部两方面探讨住宅对区位的影响机理;②应用该驱动机制研究保障房配置模式对居住区位的影响,提出集中模式、分散模式、比例模式保障房对居住区位影响的效应假设。(二)方法设计:为实例验证环节设计研究方案,确定居住区位指标量化方法,借鉴决策树思想对保障房样本进行分类,通过统计某一配置模式保障房中分类结果的占比,比较不同配置模式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影响程度;(三)实证研究:选择武汉市为研究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理论研究中不同模式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效应假设和驱动机制,并从实际应用角度,对武汉市不同配置模式的保障房进行比较评价。以武汉市主城区115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配置模式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土地级别指标、公共设施指标、房价指标对保障房的敏感度依次提高,集中模式、分散模式、比例模式对居住区位指标的负面效应依次降低;(二)根据决策树分组统计结果,集中模式、分散模式、比例模式保障房对居住区位造成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验证了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效应假设和驱动机制科学合理;·(三)武汉市集中模式的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负面影响较大,产生土地级差效应,造成居住区位局部陷落,而分散模式和比例模式的保障性住房能在不同程度上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影响大小与土地等级高低也存在一定关系,城市宏观区位条件越好,保障房产生的负面效应往往越小。为防止保障房建设对城市居住区位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文末从保障房配置模式、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缺铁胁迫对短短芽孢杆菌GZDF3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酶表达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与调控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以NA培养基、缺铁培养基(SA)、低铁培养基(SA+10μmol/L Fe3+)三种培养基培养短短芽孢杆菌GZDF3菌株并绘制生长曲线;以白色念珠菌为受试菌,琼脂打孔法检测3种培养基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并利用同位素相对标记和绝对定量技术(iTRAQ)研究三种培养基中GZ
蛋白质含量是决定稻米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解析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机理对水稻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用黄华占(Huanghuazhan,HHZ)/吉资1560(Jizi1560,JZ1560)
青藏高原是我国西部开发的主战场,作为水电资源蕴藏量最丰富地区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最薄弱地区,大量工程建设正面临着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等复杂地质环境问题。因此,研究青藏
高校是传道授业的教育场所,是高知人群的集中地。高校校园景观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首要环节,是高校师生基本需求的关键保障。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的高校校园景观,不仅是对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中国、俄国以及日本等国移民相继进入哈尔滨,在此期间哈尔滨建设了大量的宗教建筑。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宗教建筑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
随着发达地区环保要求的提高,铸造、机加、喷涂等传统产业不断往内地拓展,内地企业需要拓展产能组建生产线。生产线建设项目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集合了各方面的因素,如
客船海上事故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随着船舶大型化的发展,乘客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安全疏散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客船海上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客船人员疏散受到
新型材料-玄武岩纤维增强聚合物(Basalt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简称BFRP)是一种由天然玄武岩石经高温拉拔加工而成的连续玄武岩纤维。该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而且
本文以广西苍梧县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主,同时开展大气、灌溉水、农作物地球化学调查,确定了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大气地
杆状病毒(Baculoviruses)是一种专性感染无脊椎动物的双链超螺旋DNA昆虫病毒。由于杆状病毒对环境和人畜无害,在生物防治、药物研发、疫苗生产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