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各种“城市病”不断蔓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均衡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强调的核心观念,居住空间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住房制度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保障房安居工程对城市居住区位的负面效应已初步显现。本文旨在研究不同保障房配置模式对居住区位的影响差异,以期通过科学合理的保障房建设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本文分为理论分析、方案设计和实证研究三部分,(一)理论分析:①构建普适性的住宅社区对居住区位的驱动机制,剖析作为消费者的居民与供应者的市场、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社区内、外部两方面探讨住宅对区位的影响机理;②应用该驱动机制研究保障房配置模式对居住区位的影响,提出集中模式、分散模式、比例模式保障房对居住区位影响的效应假设。(二)方法设计:为实例验证环节设计研究方案,确定居住区位指标量化方法,借鉴决策树思想对保障房样本进行分类,通过统计某一配置模式保障房中分类结果的占比,比较不同配置模式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影响程度;(三)实证研究:选择武汉市为研究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理论研究中不同模式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效应假设和驱动机制,并从实际应用角度,对武汉市不同配置模式的保障房进行比较评价。以武汉市主城区115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配置模式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土地级别指标、公共设施指标、房价指标对保障房的敏感度依次提高,集中模式、分散模式、比例模式对居住区位指标的负面效应依次降低;(二)根据决策树分组统计结果,集中模式、分散模式、比例模式保障房对居住区位造成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验证了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效应假设和驱动机制科学合理;·(三)武汉市集中模式的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负面影响较大,产生土地级差效应,造成居住区位局部陷落,而分散模式和比例模式的保障性住房能在不同程度上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保障房对居住区位的影响大小与土地等级高低也存在一定关系,城市宏观区位条件越好,保障房产生的负面效应往往越小。为防止保障房建设对城市居住区位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文末从保障房配置模式、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