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金属荧光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潜在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持续的探索致力于具有整个可见光区域发射颜色的金属基荧光材料,最典型的为包括锇、铱、铂在内的第三副族d6-和d8-金属配合物。然而这些贵金属价格昂贵、原料紧缺,故近二十年来,更多的关注点集中于寻找价格低廉且资源丰富的金属材料。铜(Ⅰ)配合物最近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光金属配合物,在于其在光电设备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以及铜原料非常丰富而且对环境友好。氮杂环铜(Ⅰ)配合物尤其是铜(Ⅰ)-亚胺-膦配合物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为了获得新颖的光功能材料,我们一直致力于氮唑吡啶类配体的研究,并且发现了一系列的亚铜配合物。内容如下:1.通过去质子化和中性的功能化3-(2′-吡啶)-1,2,4-三氮唑配体,采取μ-η1(N),η2(N,N)三齿螯合模式与铜(Ⅰ)配位,进而与两个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配位,合成得到三桥连双核铜(Ⅰ)配合物1–5。五个配合物的阳离子结构均含有带一个单位或两个单位正电荷的{Cu(μ-dppm)2Cu}八元环Cu2C2P4结构,其中配合物3和4为船式-船式构型,1、2和5为船式-椅式构型。配合物1–5的一个铜(Ⅰ)离子中心采取四配位方式,形成高度扭曲的N2P2四面体配位环境;另一个铜(Ⅰ)离子中心形成三配位的扭曲NP2平面三角形配位环境。所有铜(Ⅰ)配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均表现出相对弱的低能量吸收,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TDDFT)表明主要归因于金属到配体电子转移跃迁(1MLCT)。配合物1–5在常温固态和溶液中都有良好的发光性质,并且通过3-(2′-吡啶)-1,2,4-三唑上取代基的改变(-CF3、-H、-CH3和-C(CH3)3)和-CH3位置的不同,能够很好地对配合物的发光进行修饰。此外,1,2,4-三氮唑环上的-CF3和-C(CH3)3)的改变对三氮唑的NH质子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三氮唑NH?N转变,生成单阴离子或双阴离子双核铜(Ⅰ)配合物。2.选取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pe)、去质子化的3-(2′-吡啶基)-5-三氟甲基吡唑(pyfpzH)与铜(Ⅰ)合成得到了一个新颖的中性双核桥连铜(Ⅰ)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相关表征。含有CH2Cl2溶剂分子的配合物6??CH2Cl2形成模板化的晶格空间,表现出只对CH2Cl2蒸气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蒸气致荧光变色效应,但是在1,2′-二氯乙烷、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中得到的配合物6则不存在这种效应。分析测试表明,这种有趣的蒸气诱导变色效应来源于6??CH2Cl2模板化的晶格空间中[{Cu(pyfpz)}2(μ-dppe)2]分子和CH2Cl2分子之间弱的C-H···π分子间作用力。此外,中性双核铜(Ⅰ)配合物6在常温时有着比低温时更短的固态发光寿命,表明其具有热激发延迟荧光(TADF)现象。3.运用(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和甲基化的5-(2-吡啶基)-1H-四唑(tpyH)配体去质子化后与铜(Ⅰ)配位得到四个新的四核铜(Ⅰ)配合物7–10。四个配合物经过机械力研磨后,均表现出从蓝光转变成绿光的机械力致荧光变色效应,粉末衍射(PXRD)表明晶相的改变是导致机械力致荧光变色的主要因素。此外,研磨后的样品吸附甲醇或者乙醇蒸气后,荧光颜色迅速恢复回最初的蓝光发射,并且重新恢复至原有的晶态,证明了配合物7–10荧光颜色转变过程是可逆的。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7–10这种机械力致荧光变色归因于配合物分子堆叠方式的改变,从而造成晶态?非晶态以及Cu···Cu距离的可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