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伦特在对康德审美判断力理论进行政治解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力”(imagination)、“共同感”(common sense或sensus communis)、“扩展的心智”(the enlarged mentality)以及“范例有效性”(exemplary validity)等核心概念,试图构建以“判断”为核心政治哲学体系,以应对现代社会公共性的缺失,以及个体由于缺乏判断能力而导致恶行产生的重大现实课题,但这一工作因其谢世而未能完成。幸运的是,《康德政治哲学讲稿》给出的诸多理论上的指引让我们可以对其判断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其中,“行动者”和“旁观者”两种不同的判断主体如何实现融合或一致,是理解阿伦特以判断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思想的重大理论课题。阿伦特一方面将判断视为行动者在公共(政治)领域进行实际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认为判断是旁观者事后裁判的能力。而只有旁观者才能给出不偏不倚的判断。旁观者下判断不再是一种政治行为,不再是行动者在公共领域如何行动以及决断的能力,而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在对过去事件的追溯中重获意义并理解事件的能力。以罗纳德·贝纳尔(Ronald Beiner)为代表的学者指出,行动者的判断与旁观者的判断在阿伦特判断理论中呈现出前后期的明显差异,并由此指出:阿伦特最终走向旁观者视角,是因其理解判断的关注点发生了重大转移,也是理论不一贯的体现。特别是随着其理论的成熟,建立在行动者和旁观者视角上的两个相互分立的模型之间的张力变得更为突出,我们把这一主张称为“断裂”说,并以此观点作为论争对象,主张理论前后期的一贯论。在我们看来,“断裂说”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两种视角之间的互动及其重大思想价值,最终无法充分理解阿伦特完整的理论取向。虽然其判断理论确实存在前后理论的差异,但早有主流观点认为,这不应被视为二者不能并存、决然对立的理论断裂。本文将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阿伦特判断理论的思想背景、运作过程的分析,还原贝纳尔等学者所持“断裂”说的理论语境,进而给出“行动者”与“旁观者”两种视角由以产生的根源所在,并从政治活动的反思性特征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整合。本文认为,贝纳尔所指出的阿伦特判断理论存在两种视角的张力,不能简单地看做理论在不同时期的分裂,而应该把这一理论置于现代世界公共领域瓦解的理论和现实语境中,并参考阿伦特对于“政治”和“行动”的界定,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由此才能深刻理解阿伦特由旁观者和行动者视角之间的互动建构所确立的反思性判断观点,两种视角一定程度上的分立(并非断裂)对于阿伦特判断理论的建构至关重要。基于她对私人身份与公共领域的紧张这一重大现实课题的思考,考察了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人的存在境况,我们将会认同阿伦特对康德的解读实际上是在一个新的时代境遇中的重构。这为理解其行动者与旁观者的分立视角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参照。在呈现阿伦特对判断力运作过程中核心概念的政治哲学解读之后,指出她对康德理论的发展与改造是两种判断模型之间的张力全面呈现的直接原因。而要整合这两种判断模型,需要我们重新理解“旁观者”,同时考察阿伦特对于人的境况的深层界定,以及通过其“剧场隐喻”呈现其具有规范性的政治向度,也由此,我们将明晰哲学传统中的“观念”的地位所发生的倒转。本文一方面将论证两种模型张力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将强调两种视角的动态转换过程是政治判断活动的题中之义。阿伦特主张的“不偏不倚”概念,以及从共同体的视角来整合旁观者与行动者,对判断中独立的主观因素与情境的特殊性的重视体现出政治活动的构成性特点,是整合两种视角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