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环境问题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有关PX项目的建设、由垃圾焚烧厂选址引发的环境运动,经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表演,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环境政策制定与传播,同样影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哲学。在视觉元素充斥世界的图景中,图像既是动员方式,又作为传播符号,成为环境运动的重要组成。媒体是环境运动的关键,缺少媒体的中介作用环境运动无法形成。而图像则是我们建构和思考世界的方式,海德格尔说,我们的世界已经被把握为图像了。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视觉回归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转变。笔者希冀探讨媒体图像对环境运动的传播过程及其意义建构。论文基于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以"话语是什么——话语怎样建构权力——话语建构了怎样的权力"为路径展开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图像本体讨论。媒体图像如何呈现环境运动?其中涉及哪些重要的视觉元素?第二,图像意义生成的语境讨论。图像在哪些语境中进行传播?对公众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三,图像意义生成的路径讨论。图像如何进行动员以形成对图像的一致认知?环境运动中的媒体图像建构了怎样的框架以阐释当前的环境运动?第四,图像意义讨论。图像作为重要的话语,在环境运动中建构了怎样的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建构了怎样的权力?这是本篇论文尝试探讨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思考图像传播对环境运动和更宏观的社会的影响。笔者根据舆情热度,选取了 2003年以来,发生在我国大陆的10起影响较大的环境公共事件中的媒体图像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符号学与修辞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图像本体研究及图像意义规制的语境研究基础上探究了图像的情感动员策略,最终形成了图像框架和意义阐释。10起事件分布于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运动的发生原因、媒体图像对不同区域的环境运动的呈现中均出现较大差异。发生在乡村地区的环境运动多源于参与主体的受害者意识推动,媒体图像多以受害结果的展示为主,身体抗争成为其反应环境问题、争取自身利益的主要方式,与公众同情心理相契合;而发生在城市地区的环境运动多源于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媒体图像聚焦环境运动的过程,参与环境运动的公众展示了其运动过程的专业性、自主性和规模性,形成了与政府、企业的抗衡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图像的意义首先规制于文化语境、政策语境、事件语境、伴随性文本语境以及心理语境中。在媒体图像对我国环境运动的呈现中,环境问题实际发生、由受害者意识推动的环境运动中,媒体图像多以身体抗争的悲情叙事策略进行情感动员;而在以环境问题尚未发生、由民主参与意识推动的环境运动中,媒体图像多以抗议行为为主的恐惧诉求策略进行情感动员;除此之外,还存在以集体记忆为主的积极动员策略。而在情感动员中媒体图像的意义建构得以完成,形成了由质疑普罗米修斯主义向建构民主参与式话语的框架的转变。而在更大的意义范围中,媒体图像建构了环境运动缘起的"决策的民主参与与责任的非平等分配"归因方式,也建构了环境传播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环境传播正义的缺失。总体而言,在媒体图像的呈现中,图像建构的框架逐渐跳脱环境领域,开始在环境话语中加入政治话语。正如在修辞学视角下将环境话语接合进其他更为社会关注的话语如种族问题话语、女性话语中一样,将环境话语接合进民主参与话语中,也是环境问题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