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艺术中,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使得这一艺术门类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工艺美术作品是美的形式和文化相结合,是当地群众生活最真实的反映。这些工艺美术作品阐述了当地群众对美的理解,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同时也记载了历史,甚至还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哲学观和宇宙观。在中国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环境中,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反映了中国文化整体精神的发展细节,也留下了宝贵的民族融合资料。工艺美术的研究是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从宏观上看是对中国文化的探讨,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审美看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国艺术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中国的艺术包罗万象,通过研究少数民族艺术来揭示少数民族丰富的世界观和哲学观,探寻在现当代社会发展中中国艺术精神。从微观来看,通过研究深入发掘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中包含的细节文化信息,充分保护在经济飞速发展中迅速变化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让艺术的形式美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作为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创新点,在文明的发展中延续民族精神、衍生新的民族艺术,带动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在中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工艺美术,他们是少数民族劳动与审美的结晶。白族的工艺美术也是众多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中的瑰宝之一。白族的民族工艺种类丰富,包括扎染、铜银工艺、大理石工艺、沱茶工艺、木雕工艺等等。白族木雕发源于剑川,也被称为“剑川木雕”。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木雕归入第七类“传统美术(民间美术)”。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将“剑川木雕”列入“木雕”项目中,剑川木雕即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作品在白族聚居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广泛存在,包括古代及现当代建筑木雕、家具木雕、木雕摆件等艺术形式。这些木雕艺术品既是对白族传统文化的记录和反映又是白族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本文力图从白族木雕图案入手,将白族的木雕艺术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图案主题和意义的解读进行记录与研究。同时,通过对调研资料与文献的分析,从白族木雕图案的自然环境背景、人文历史背景、与主流文化的交融情况、审美分析等方面来对白族木雕图案展开研究,力图深入发掘白族木雕艺术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念,对白族木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提供建议。本文内容以白族木雕艺术的图案研究为切入点,包括对白族木雕艺术的分类整理、背景分析、历史概述、文化分析研究、审美分析和现状总结六章。第一章主要对白族木雕图案的样式进行分类整理,木雕图案在长期被创造的过程中拥有丰富的样式,这些样式纷繁复杂,图案之间相互穿插、挪用和组合,文章根据图案与使用者的关系将图案分为三大类,祈福喻吉的“花鸟动物类”、满足实用与心灵的“几何图形类”、传播教化和思想的“博古人物类”。第二章对白族木雕图案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进行分析。在自然生态问题中主要研究了“坝子”和“地震带”两个问题。在地理条件与交通环境问题中主要研究了农产品不足对木雕手工艺的影响和木匠的流动带来的木雕图案的变化。第三章分析了白族的历史文化与其木雕图案之间的联系,分三个层次研究文化与木雕图案的关系。用水八仙、白族化的观音、万物有灵观念的图案实例分析白族历史文化在白族木雕图案中的影响。第四章通过对白族木雕图案具体的图式分析,对中国的主流文化和白族文化的交融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第五章从审美角度分析白族木雕图案,通过举例说明将木雕的审美背景、审美形式与内涵、审美观念进行详述。第六章在阐述关于白族木雕艺术的传承同时探讨白族木雕艺术的保护,为白族木雕艺术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它在体现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受到了经济、人文、社会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白族木雕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也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不断改变。当代多元一体化的文化趋势使得白族木雕艺术的发展也倾向于多元化,所以研究和整理白族木雕艺术对研究这一变化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多元化以外,白族木雕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所以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研究,无论是对白族民族精神的传承还是对中国文化的保护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