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针对岷江水系上游源区地层岩石、流域内冲洪积沉积物、水系沉积物、土壤等介质采样分析,揭示岷江水系各介质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各介质化学组成并进行对比。对氟在各介质中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含量均值为675mg/kg,标准差为90.26mg/kg。就水平展布而言,与邻区相比,岷江水系平原区浅层土壤中氟含量明显高于龙门山区、盆周丘陵区、蒲江及沱江冲积扇。在岷江水系流域内,更新统(Qp)残积物氟含量(600~700mg/kg)稍低于平原区,但明显高于中生代地层;从土壤类型的角度来说,成土母质来自侏罗、白垩系的酸性紫色土氟含量稍低于水稻土,但高于黄壤。剖面垂向上,耕作层除外,氟的含量变化与土壤粒度密切相关。由砂砾层—砂土—亚砂土—亚粘土—粘土,粒度愈小,氟含量愈高。各介质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及氟含量对比表明,岷江水系内沉积物化学组成的变化幅度及背景值均明显受龙门山—大巴山台褶带表壳岩系化学组成制约。氟在在经由岩石—水体—沉积物及土壤的表生作用过程中显著地发生了迁移,而岷江冲积扇则成为富集氟的“储库”。
在结合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标型元素与物源示踪及各介质地球化学背景对比,阐释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源对岷江水系内沉积物影响程度(含量、范围)十分有限,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的主要来源是正常源。而正常源中西秦岭褶皱带出露地壳影响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的分布的主要途径是,岷江水系源头岩石风化后氟借助地表水的迁移,这种影响对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的背景值及变化幅度贡献并不明显。在盆地演化过程中龙门山—大巴山台褶带表壳岩系是龙门山前陆盆地的主要物源区。龙门山—大巴山台褶带大面积出露、风化剥蚀强烈的中酸性岩浆岩、碱性岩与晚三叠、侏罗、白垩系沉积岩系是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的主要来源。
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还表明,自然的表生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形成了岷江水系土壤的氟高背景值。相对于后期人类作用而言,自然表生作用对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含量及变化幅度的影响是占主导、支配地位的。岷江水系内后期人类活动对氟的的影响途径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后期农业生产活动的确对岷江水系内浅层土壤中氟含量水平产生了影响,但相对于自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而言,其份额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