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盆地岷江水系氟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针对岷江水系上游源区地层岩石、流域内冲洪积沉积物、水系沉积物、土壤等介质采样分析,揭示岷江水系各介质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各介质化学组成并进行对比。对氟在各介质中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含量均值为675mg/kg,标准差为90.26mg/kg。就水平展布而言,与邻区相比,岷江水系平原区浅层土壤中氟含量明显高于龙门山区、盆周丘陵区、蒲江及沱江冲积扇。在岷江水系流域内,更新统(Qp)残积物氟含量(600~700mg/kg)稍低于平原区,但明显高于中生代地层;从土壤类型的角度来说,成土母质来自侏罗、白垩系的酸性紫色土氟含量稍低于水稻土,但高于黄壤。剖面垂向上,耕作层除外,氟的含量变化与土壤粒度密切相关。由砂砾层—砂土—亚砂土—亚粘土—粘土,粒度愈小,氟含量愈高。各介质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及氟含量对比表明,岷江水系内沉积物化学组成的变化幅度及背景值均明显受龙门山—大巴山台褶带表壳岩系化学组成制约。氟在在经由岩石—水体—沉积物及土壤的表生作用过程中显著地发生了迁移,而岷江冲积扇则成为富集氟的“储库”。 在结合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标型元素与物源示踪及各介质地球化学背景对比,阐释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源对岷江水系内沉积物影响程度(含量、范围)十分有限,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的主要来源是正常源。而正常源中西秦岭褶皱带出露地壳影响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的分布的主要途径是,岷江水系源头岩石风化后氟借助地表水的迁移,这种影响对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的背景值及变化幅度贡献并不明显。在盆地演化过程中龙门山—大巴山台褶带表壳岩系是龙门山前陆盆地的主要物源区。龙门山—大巴山台褶带大面积出露、风化剥蚀强烈的中酸性岩浆岩、碱性岩与晚三叠、侏罗、白垩系沉积岩系是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的主要来源。 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还表明,自然的表生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形成了岷江水系土壤的氟高背景值。相对于后期人类作用而言,自然表生作用对岷江水系浅层土壤中氟含量及变化幅度的影响是占主导、支配地位的。岷江水系内后期人类活动对氟的的影响途径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后期农业生产活动的确对岷江水系内浅层土壤中氟含量水平产生了影响,但相对于自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而言,其份额甚小。
其他文献
1 引言rn语言起源曾经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禁区(Botha 2003: 2),近年来则又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Pinker 1994; Deacon 1997; Liberman 2006).1972年美洲人类学协会第一届语
期刊
主要研究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段和长6段泥岩的生烃潜力和有利生烃区的分布区。以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分析对比了长6和长4+5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其差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办公厅(室)的工作也必须相应地理顺体制、转换职能、改进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讲究经济效益,以适应新的
土壤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纤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土壤数量的多与少,土壤质量的好与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研究把握年轻干部成长的规律,加快年轻干部成长的步伐,是党的十五大和全国组工会议确定的一项战略任务。年轻干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高效的机
利用历史文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塔里木盆地历史自然地理信息系统,反演塔里木盆地历史时期(近2000年)的自然环境演变,并对河源和罗布泊进行专题讨论.通过整理中
论文以1:25 万仓来拉幅区域地质调查为依托,主要研究藏东巴青县以北出露的基底变质岩系构造变形特征及变质作用。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显微构造与区域构造、构造变形与变质
训:“为政之道,唯在用人”。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郑重指出,动范路线确企N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遵循这一教诲,我党一以贯之地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级党委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因而党委对信息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从事信息工作的同志要认真分析信息工作的新情况,转变思想观
湘中锑金成矿区是我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不仅产有锡矿山、龙山等超大型-大型锑金矿床,还发育有白马山岩体、沩山岩体、紫云山岩体等印支期花岗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