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乡间要素流动加快,科技、资金、政策等一系列要素流入农村,农村地位凸显、农民收入增多导致农户随意建房、政府规划建房两种行为不断涌现,加据了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异化转型,呈现出衰败与繁荣、散乱与集中、传统与现代等多种局面并存的混乱状态,破坏了乡村景观,导致了农村空心化、居住环境恶化、景观同质化等一系列农村问题。农村居民点整合作为有效配置村域农村居民点并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手段,能够解决城乡发展进程中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尽管当前以“巴渝新居建设”、“危旧房改造”为主体的重庆市农村居民点建设得以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改善区域民生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示范作用。但仍存在政府统一规划,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中套用“统一化、标准化”的城市社区模式,将农户作为整体对待,未充分考虑农户类型并区别对待其意愿;将农户从农村居民点中剥离开来,过于强化农户的意愿,忽视农户间及整个区域资源的共享与互补;规划建设缺乏系统关联,“就居住论居住,就设计论设计”,未将农村居民点这一村域人地关系核心置于村域空间系统内,缺乏农村居民点与村域整体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耕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其他村域系统要素的综合协调,忽略农村发展空间的提升等具体问题。如何将农村居民点整合路径植入乡村发展系统,针对现有政策、切合农户需求进行农村居民点整合已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兴坝村为研究区,通过参与式农户调查,结合ArcGis空间表达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区位、用地功能、配套服务设施三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影响下丘陵山区农户住居现状与趋势;运用logit回归模型、推拉动力模型等数理模型,识别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动力源与运行过程;结合农户心理学、农户行为学理论,分析农户参与农村居民整合需求与决策,理清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路径设想;从政府主体出发,将农户自下而上参与与政府自上而下引导相结合,融贯环境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整合路径,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为“以人为本”的和谐宜居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根据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空间分布经历了由点状浅丘边缘区-带状交通干线两侧-团状平坝集中区三个发展阶段,生计需求和政府外力干预是其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内部功能空间经历了生产型用地功能空间-生活型用地生活空间-享受型用地功能空间,生计需求、资产状况、建房观念是其用地功能布局主要考虑的因素;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配套服务设施空间经历了点、线-面状-网状三个程度的转变,生活品质与政府外力重视是其配套服务布局的主要动因。(2)影响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动力源体现在三个方面:农户年龄、农户职业类型是影响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约束力;收入情况、房屋装修情况、房屋使用情况、农户房屋满意度是促使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内部动力;交通条件、距城镇距离、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政策熟知程度是促使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外部动力。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运行过程表现为:农户在一内一外动力源的刺激,产生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的行为;在农户约束力的指引下,选择有利于自身生产、生活的整合决策。(3)通过不同类型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合需求与决策分析,梳理出四种保障农户生计保障的整合路径设想:农业多样化农户与农业专业化农户适合农业发展型整合方式、以农为主的兼业型农户适合兼业型整合方式、以工为主的兼业型农户与非农多样化农户适合非农发展型整合方式、非农专业化农户适合保留型整合方式。(4)理性政府融贯“农户自下而上参与”与“政府自上而下引导”,考虑丘陵山区村落住居环境,构建出三条农村居民点整合路径: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农区型农村居民点整合路径、以地票交易和土地流转为主导的非农型农村居民点整合路径和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导的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整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