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在世界贸易中比重的上升吸引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已有研究多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归于较低的劳工成本。但是中国制造业劳工成本究竟有多低,一直都缺乏可进行国际比较的数据支撑。
进行国家间劳工成本比较研究有两个不同的指标:小时劳工成本(hourlylabor cost)和单位劳工成本(unit labor cost)。考虑到不同国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单位劳工成本的国际比较更能体现不同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单位劳工成本”指标。
本研究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按照“单位劳工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步骤,估计中国城镇制造业单位劳工成本。研究用到的变量有:中国城镇制造业增值数据,就业数据和劳动者报酬数据变量。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标准与国外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依据统计年鉴估算的中国城镇制造业单位劳工成本数据并不能直接为国际比较所用。为统一口径,相继对制造业就业数据,劳动报酬数据进行调整,因此不可避免进行了大量的假定和模糊处理。如中国统计年鉴中有两个概念均与制造业就业数据相关:“年底职工人数”和“年底从业人员数”。为消除这一概念在劳工成本估计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利用增值数据和两个就业数据,分别估计1995-2003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选取与现有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小的就业数据。对统计年鉴中的劳动报酬数据按劳工成本包含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以上对数据的调整保证了中国制造业劳工成本估计的结果可用于国际比较。
在对中国城镇制造业单位劳工成本数据进行比较时,选取美国作为比较对象。按照“单位劳工成本”核算的步骤和方法,采用GGDC数据库的数据对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工成本进行估计。在所采用的GGDC数据库中,只有美国制造业的增值和就业数据,并没有直接可用的制造业劳动报酬数据,需要结合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公布的多国制造业小时报酬数据进行估算。从GGDC数据库中可以直接估算出美国制造业年度工时数据。而在BLS公布的美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数据中,存在"for all employees"和"for all production workers"的区别,且这里的小时劳工报酬数据也需要按照劳工成本的核算标准进行调整。估算过程中分别估算了all employees和all production workers的单位劳工成本,分别对应中国城镇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单位劳工成本和“职工”单位劳工成本。
中国城镇制造业单位劳工成本估计结果表明:自1995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相对美国单位劳工成本也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18.23%下降至2003年的10.26%。对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工成本变化趋势的结构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自1995年以来持续增长,但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可见,中国相对美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依赖相对低下的劳动报酬维持。
制造业是一国贸易的主力,制造业的竞争力是一国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历来显著,要保持这种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本研究的最后部分,根据中国城镇制造业相对单位劳工成本估计的结果,单位劳工成本增长的结构分析给出的政策建议为:构建与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适应的劳动报酬增长体系是维持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