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成年SD雄性大鼠上,建立经眶下孔三叉神经节周围局部注射炎症因子TNF-α及经颧骨下缘入路行眶下神经缩窄术建立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通过行为学和RT-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等研究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中NPR-A表达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眶下神经缩窄术和经眶下孔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六组,即对照组1(假手术组)、对照组2(生理盐水注射组)、眶下神经缩窄模型组(ION-CCI组)术后1周和2周以及经眶下孔注射TNF-α组(TNF-α组)注射后1周和2周。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3周、术后4周、术后5周、术后6周、术后7周、术后8周对6组大鼠触须垫机械痛阈进行测定,记录结果并比较,确认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是否建立成功。提取大鼠三叉神经节组织RNA,进行逆转录成c DNA、再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NPR-A在对照组及造模后各个时间点表达差异。提取三叉神经节组织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受体NPR-A蛋白的表达量,探讨NPR-A与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性。结果ION-CCI组大鼠术后1周,面部触须垫机械痛域明显下降(从16.66±1.59 g下降到7.90±1.34 g),术后第二周时痛域降至最低(4.22±1.06 g),这种效应至少持续至术后第八周(9.17±1.66 g),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F=74.32、282.59,n=5,P<0.01)。TNF-α组大鼠注射后1周即出现面部机械痛域降低(从16.65±1.69 g下降至5.86±1.23 g),术后第2周下降至最低(3.66±1.26 g),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F=103.04、123.16,n=5,P<0.01)。TNF-α组大鼠后期机械痛域逐渐上升,至第八周(14.61±1.85 g)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2组对照组大鼠术前术后的疼痛阈值没有显著性改变。两种方法均较为成功的建立了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每组大鼠三叉神经节均表达NPR-A受体m RNA和NPR-A蛋白。其中ION-CCI组术后2周以及TNF-α组注射后1周和2周TG内NPR-A受体m RNA和蛋白表达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不同建模方法建立的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节表达的NPR-A受体可能与大鼠三叉神经痛及炎性痛的发生和发展相关。